记者易雪康岩通讯员刘亚东束静冉
电影《煎饼侠》让人记忆犹新。最近,位于济宁市兖州区颜店镇的大嵫阳村,有一对“煎饼侠兄弟”也挺火。火的不是他们哥俩,而是他们所制作的手工煎饼——嵫阳山香酥煎饼。
“千卷金丝七里香,层层薄脆万人尝。”香脆味美的“嵫阳山香酥煎饼”充满着乡土、乡情、乡味,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回头客”,小小的煎饼,如今在“煎饼侠兄弟”的带领下,日产400斤仍“供不应求”,更让村里的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为村民的生活“摊”开了致富路。
“煎饼侠兄弟”
携手为村里找出路
纱网帽、口罩、手套……10月25日上午,在大嵫阳村村委斜对面的现代化煎饼加工厂里,“煎饼侠兄弟”张守伟、李永恒正与“全副武装”的工人一起熟练地整理、分拣、叠放、称重、装箱。蒸气伴随着阵阵煎饼清香,弥漫整个院落,让人垂涎欲滴。
“95后”李永恒,是土生土长的大嵫阳人。毕业后一直在物流园从事仓储管理工作,但他心里始终有一个“创业梦”。“70后”张守伟,外出创业近二十载,如今已不惑之年的他在事业上也算是“小有所成”,后因心系乡亲,义无反顾返回家乡成为了“村支书”。
相差近20岁,看似两个毫无交际的人,如今却成为了亲密的“煎饼侠兄弟”,是为何?
这一切源于两人都有着一颗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初衷。“我刚回村时,村集体经济除了土地流转的一部分外,可说是一穷二白。”大嵫阳村党支部书记张守伟回忆说。
“回来就是想帮村里寻找出路。”于是,张守伟通过在对周边乡村进行调研,并结合村里的现状进行考虑,决定在村里发展食品产业。“煎饼是咱山东的特色,现在我们村里生活的居民大多数是留守妇女,她们都会做煎饼,这可能就是一条路子。”张守伟解释,由于常年在外闯荡,他有时候会买一些“山东煎饼”作为送给客户的“伴手礼”。在他看来,如果召集村里会制作煎饼的村民,打造出“嵫阳山香酥煎饼”的品牌,或许就能为村集体产业发展找到一条“出路”。
方向决定了,可如何干?怎么干?和谁干?又成了张守伟考虑的问题。“乡村振兴,人才是支撑。我作为返乡人才的身份回到村里,是想为百姓干点实事,那同样,为什么我不能找到其他人才和我一起干呢?”于是,几经打听,他找到了在物流园工作,有着电商经验的李永恒。
“张哥的一句话打动了我,与其给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做老板,还能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李永恒说,张守伟给他做工作时的一句话,激起了他的斗志。“若想做煎饼,不仅需要手艺人,更需要年轻的血液参与进来,带来好的销售和管理理念,而小李就是这样的人才。”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大嵫阳村煎饼加工厂就这样“应运而生”。
从今年8月至今,煎饼加工厂已正式投入两月有余。由于大嵫阳村位于兖州与济宁城区交界处,张守伟和李永恒除了“盯”着车间的生产,还经常“拎”着包装好的煎饼穿梭在周边的商超和村落,而他俩也被大家伙戏称为“煎饼侠兄弟”。“现在我们不仅和一些商超建立了合作关系,还有很多人‘慕名而来’来村里现场购买,日产量已经能达到400斤左右了。”李永恒笑道。
寻找村庄“合伙人”
为集体经济开辟新路径
“虽说大家称我俩为‘煎饼侠兄弟’,但我们更像是合伙人。”张守伟谈起这个称呼时解释道,“嵫阳山香酥煎饼”加工厂只是大嵫阳村党支部领办食品合作社的项目之一,厂房建设则是利用村内闲置住宅进行改造而成。“我们统筹村里闲置住宅进行改造,用来发展产业,而房主则以‘入股’的方式为我们提供场地,例如我们的煎饼车间,房主的收益就根据我们每年的获利来进行分红。”张守伟说。
村民高传宝便就是加工厂的“房东”,也是合作社的“股东”。“这不,张书记刚给我算了笔帐,按照这两个月的效益来说,我每个月能有近500块的分红,一年下来也接近6000块了,看着销售量的不断上升,我估计一年收入可不止这些。”高传宝笑呵呵地说。
“高传宝、李永恒都是我们的‘合伙人’,我估算过,村里的闲置住宅达64户,如果每个闲置住宅都可以利用起来发展集体产业,收益非常可观。”目前,张守伟也正在考察电商销售、手工工艺制作等项目,“我也想召集村里更多的有志人士回来创业,以村党支部为基石,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张守伟说。
除了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外,这种模式也解决村里闲置劳动力的问题。“调馅工”杨西敏便是受益者之一。“工作起来轻车熟路,时间也很弹性,每天只要干足8小时就可以,不耽误接送孩子和照顾家里琐事。”杨西敏说,工作两月之余,她每月都能领到2000多元的工资,很是满足。
“下步,我们计划实行‘线上+线下’销售的新模式,通过网络直播带货方式销售,也为以后其他产业的销售渠道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农产品展销会、美食节等活动宣传推广我们的产品,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张守伟希望,下一部能通过“引人才,招产业”的方式来拓宽村集体产业的路径,让百姓真正的“致富”,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