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设施老化和硬件配套短板导致各种问题显现,加上业委会运作难,“三驾马车”职责不清,居民诉求“没人理”等加剧了矛盾。
自2019年以来,延吉新村街道试行“社区大管家”制度。作为业委会的执行秘书,“社会大管家”负责沟通居民需求,协同“三驾马车”共同解决社区治理问题,有效提高居民满意度、幸福度。
直面难点,打通基层治理脉络
由于建筑设计的历史原因,在延吉七村小区有四幢14层大楼存在“悬空”问题。四幢大楼1000余户居民乘坐电梯需走8阶楼梯才能到电梯门口。随着社会老龄化现状日趋严重,居住在大楼里的老年人越来越感到出行不便。
家住延吉七村21号5楼的吕阿姨患有疾病身体虚弱,想下楼活动却一直碍于8格楼梯不便下楼。无独有偶,18号5楼的陈叔叔今年已经75岁,患有糖尿病、高血压且腿脚不便,出门配药时常常面对这8格楼梯无力兴叹。
不仅电梯存在“悬空”问题,由于小区大楼紧靠松花江路,超过绿化带红线,装坡道的事宜也一直未能得到妥善解决。
面对居民的出行诉求,更需要发挥“社区大管家”的上传下达作用,打通居民与居民之间、居民与职能部门之间沟通的渠道。于是“社区大管家”王树忠与街道上级部门反复沟通协调,为居民搭建解决平台。
今年,街道邀请区建交委、房管局、绿化市容局、规土局等各个部门多次赴实地考察、开会研讨协商,制定了“沿街破门安装坡道”的方案。在方案的落地过程中,由于需要居民自筹部分维修基金,“社区大管家”不断敲门,配合居委会向居民做好解释协调工作。最终,经过了5次听证会、7次协调会,睦邻坡道改造工程获得了全体居民的赞成。
“现在是由社会管理转换为社会治理,我们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充分发挥老旧小区熟人社区的特点,大管家搭设‘微平台’,打通老旧小区基层治理脉络,组织居民协商议事,激发老百姓共同参与到家园建设中来。”王树忠介绍说。
目前,加装便民坡道的工程已经在建,预计年底完工。
为居民办实事,推进问题“实打实”解决
“社区大管家”制度针对的是小区治理中共性的、跨界的、需要专业支撑的疑难杂症,用“家”的思维化解矛盾和问题,变“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管家能断家务事”。实际上,“社区大管家”的身影始终活跃在延吉新村街道的各个社区,帮助居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2018年9月起,街道选取控江路645弄居民区作为试点,派驻首名社区大管家进驻小区,开展接待工作。次年5月,延吉新村街道在首批试点居民区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在辖区内各居民区全面铺开“社区大管家”制度,做到“社区大管家”制度全覆盖。
街道通过本土孵化成立了专业化社会组织——延吉新村街道睦邻社区大管家事务所,为大管家提供强大后援支撑。由社会组织遴选有物业治理经验的“老法师”担任,再由事务所对“社区大管家”进行专业培训、咨询和指导,每名“社区大管家”负责3-4个居民区的小区物业事务。
在此阶段,街道又新增了两项工作制度。一项为街道会商制度。针对小区“三驾马车”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由街道统一通过问题征集、调研研判、现场会商及落实督办等程序予以托底。
另一项则是线上线下自治制度。依托网上睦邻议事厅平台,由社区大管家根据问题收集情况,帮助居委会定期在议事厅推出物业治理方面的议题,动员居民共商共议。居民需要解决点什么问题,在小区里就能够“看得见、找得到、叫得应”。
停车难是很多老小区面临的共性问题,控江路645弄作为最早试点“社区大管家”制度的小区,“社区大管家”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和“三驾马车”一起研究破解方案。经过前期调研发现问题根源在于小区停车费较低,导致很多外来车辆抢占了停车资源。经讨论研究,最终制定停车方案:对在物业登记的小区长停车,子女回家看望父母的临时停车,停车费保持不变;对外来车辆则提高停车费用。通过每家每户发征询单,这个方案得到了绝大多数居民的同意,方案实施后,645弄小区的停车难状况得到了有效缓解。
在松花江路223弄小区,无物业、无保洁、无保安状态困扰居民许久,时常有外来车辆停放在小区内。而通过“社区大管家”的协调,小区装上门禁、增设保安,居民自治让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据悉,截至10月20日,“社区大管家”共收到3119个问题,已解决2849个,解决率91.3%。“社区大管家”制度促进了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打破壁垒,补上互动流程、互动机制中存在的这些缝隙,进一步提升各部门、各条块、各层级、各主体之间的互动效能,实现部门联动、上下贯通,形成互动闭环。
今年以来,杨浦全区上下紧扣创新发展再提速、人民城市再提质、民生实事再提效、作风建设再提高“四个聚焦”,强调一个“实”字落到位。而接地气、顺民心、为居民办实事的“社区大管家”制度,正是这个“实”字精准的注脚。杨浦正用一座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所应当具有的冲劲与智慧,绘就居民幸福“实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