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6日,99岁的黄旭华院士与世长辞。这位隐姓埋名三十载的“深潜者”,用一生诠释了何谓“中国脊梁”。他的名字或许不如娱乐明星般家喻户晓,但他以血肉之躯铸就的核潜艇精神,早已化作共和国深蓝海疆的钢铁长城。
1958年,黄旭华接到“天字第一号”绝密任务时,面对的是一张美国核潜艇的模糊照片、几份零碎资料和毛泽东“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豪迈誓言。在西方技术封锁下,他和团队用最原始的工具创造了最尖端的奇迹: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计算上万个数据,用磅秤称量设备确保潜艇重心平衡;为了验证“水滴形”艇体设计,甚至拆解儿童玩具模型寻找灵感。1970年,当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劈波斩浪时,这些“土办法”的智慧结晶震惊世界——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或地区。
“惊涛骇浪,乐在其中”:总设计师的生死抉择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是黄旭华人生中最惊心动魄的400秒。核潜艇需下潜至极限深度,此前美国“长尾鲨”号正是在同类试验中艇毁人亡。面对“总设计师必须撤离”的规劝,64岁的他毅然登艇:“我不是去与战士同生共死,而是要共同破解风险!”当深度计指向300米时,艇体钢板挤压的“咔咔”声如丧钟敲响,他却镇定记录数据,直至成功上浮。
30年杳无音讯,让黄旭华背负着“不孝子”的误解。父亲临终前不知儿子去向,母亲只能从报道中“猜”出他的身份。直到1987年,93岁的母亲收到他寄来的《文汇月刊》,看到《赫赫而无名的人生》中那句“他的夫人李世英默默地支持他的工作”,才泪流满面:“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要谅解!”这种近乎残酷的牺牲,恰是那一代科研人的集体烙印:他们用亲情缺席换来了国之重器的准时“在场”。
黄旭华精神的当代回响在“精致利己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重读黄旭华的故事更具现实意义。他的人生轨迹中蕴含着三重启示:
科技创新的真谛在于“自力更生” 。当某些领域仍陷“造不如买”的思维惯性时,黄旭华团队用行动证明:核心技术买不来,大国重器必须刻上中国名字。
奉献精神永不过时。面对“996”与“躺平”的争论,黄旭华的“一生只做一件事”给出了另一种答案:真正的价值实现,永远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沉默者的历史书写。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记住:真正的英雄往往是那些“赫赫而无名”的坚守者,他们用沉默浇筑了时代的基石。
黄旭华曾说:“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当第一艘核潜艇驶向深蓝时,他不仅改写了中国海军史,更浇筑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坐标。今天,我们缅怀这位“深潜者”,不仅是致敬过往的辉煌,更是为了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让核潜艇精神化为破浪前行的永恒动力——因为一个能孕育黄旭华的民族,注定如旭日东升,永远向着深蓝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