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2年的时候,英国派了个使团,漂洋过海地到了中国,目的是给乾隆皇上过生日。
“叫他们走吧,我不想见!”乾隆一连说了两次,明确表示不想见客。
这时候的乾隆皇帝,都已经83岁一大把年纪了,他对英国送来的礼物根本看不上眼,也没答应英国使者的那些要求。
在使团准备动身回国那会儿,乾隆特意给英国国王写了封信。
那时候,大清国正处于最辉煌的时期,乾隆皇帝压根儿没想到,自己的一些举动,竟然成了把清朝推向衰败的帮手。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得从英国向大清派使者那会儿讲起。
【01 名为贺寿,实为通商】
1792年9月份,英国有位叫马戛尔尼的外交大佬,领着一帮人,雄赳赳气昂昂地坐上了去中国的皇家大船。他们启程了,目标是那个遥远又神秘的东方大国。
为啥英国会选择这个时候派人去大清访问?
咱们先来瞅瞅那时候英国和中国都碰上啥事儿了。
17世纪快结束的时候到18世纪刚开始那会儿,欧洲那边出了一件大事儿。
英格兰把西班牙那支号称无敌的舰队给打败了,这就像是打开了大海上的大门。之后,他们还跟苏格兰合并到了一起,整出了个联合王国。靠着到处建立殖民地,英国的钱袋子迅速鼓了起来,简直就像是一夜之间发了大财。就这样,日不落帝国的名号开始慢慢响亮了起来。
不过,英国对对外贸易特别上心,但慢慢发现市场空间不够用了。
欧洲这块地儿本来就不大,货物换来换去,能赚的钱也就那么多,可人的贪心却是没个头的。
结果,英国把目光投向了东方的中国,那时候,大清朝正处在乾隆皇帝统治的时期。
那时候的清朝,真是个顶呱呱的强大国家。按现在的话说,那就是“钱包鼓鼓”的,特别有钱。
乾隆那时候,人口一下子涨到了3亿,耕地也有600万顷,这都是以前的好几倍。
有土地就意味着财富,有人口就意味着有劳动力。所以在乾隆那时候,不管是当大官还是小官,生活都挺滋润的。
以前,有个部落名叫锡伯,皇上派了个名叫承安的人去那儿当头儿。承安,有个不太好的习惯,就是特别喜欢喝酒。
有次聚会,他和朋友们喝得烂醉如泥,结果一连几天都没去干活。这事儿有些人看在眼里,心里头不满,就给朝廷递了封告发信,把他喝酒误事的那些事儿一股脑儿全说了出来。
乾隆瞅见那事儿,火冒三丈,立马让人查了承安的家底。这一查可不得了,直接把承安家的40多万亩田地都给没收了。
40.6万亩到底有多大?想想看,那时候内务府手里头的土地总共才50多万亩,这40.6万亩一加进去,直接就是快赶上内务府土地的两倍了。
就只是个被派出去当官的,手头竟然能有那么多的钱,可想而知,那时候整个朝廷,得多富裕。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个财力雄厚的东方大国和那个野心勃勃的老牌强国,碰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
英国肯定对我们盯得紧紧的,心里头巴不得能一下子把我们给并吞了。
那时候,中国和英国之间其实也有贸易上的打交道。
英国会从国外买些毛皮和矿产,而在清朝时候的中国,会往外卖些丝绸衣服、糖果还有精美的瓷器这些东西。
简单算一下,英国那边买得少,中国这边卖得多,贸易上咱们大概赚了英国200万镑左右。
英国肯定不乐意了。他们原本打算照着老殖民地的贸易路子,大量出口商品狠赚一笔,结果反倒是自己的钱被人家给赚去了。
结果就是,马戛尔尼一行人前往了中国。他们相当机灵,当然不会直白地说:“我就是来和你做买卖的。”
马戛尔尼奉了国王乔治三世的旨意,跟广东的总督说了这么一番话:
去年乾隆皇上过生辰,咱们没能到场送礼祝贺,心里头总觉得有点过意不去。所以,今年咱们打算备好厚礼,上门给皇上拜寿,好好补上这份心意。
马戛尔尼心里头那个得意,就像在说:“等大清朝的那些人瞧见了咱们的宝贝玩意儿,肯定得惊掉下巴,那时候我再开口跟他们聊聊加强贸易的事儿,还不是手到擒来?”
在谢帕德的作品《歌颂马戛尔尼勋爵的中国之行》里头,他其实悄悄地提到了这次访问的真正意图:
要是有人贪心不足,想抢掠这里,哪个土匪帮派敢往这块安乐之地靠近?
这么说吧,这次出行,名义上是给人祝寿,但实际上是为了拓展贸易。
那么,英国人的美好计划到底能不能成功?他们压根儿没想到,后面发生的事情,彻底把他们的世界观给震翻了。
【02 一路炫耀,二次被驱】
英国代表团从启程开始,就一直想着展现他们的强大,整个旅程中都显得特别张扬。
为了让这次访问圆满成功,英国国王决定找些科学、医疗、艺术方面的高手,让他们跟着马戛尔尼一起出发。
献礼的东西那可都是好好挑过的,基本上都是能拿出来显摆技术水平的,像是天文地理用的那些高级设备、军事用品、汽车、轮船这些。
1792年9月26日这一天,马戛尔尼领着一帮高手和好货,启程上路了。
他坐船出发了,坐的那艘船叫“狮子”号军舰。这军舰其实是艘帆船,所以开得不算快。过了整整9个月,马戛尔尼总算是到了中国的南边海边。
之后,他们继续往北方走,最后抵达天津并上了岸。
乾隆爷那边,广东的大官跟他说:“老远的地方有个英国,他们特别瞧得上咱们,打算来进贡。”
乾隆老爷子那会儿都83岁高龄了,他这辈子干了不少大事儿,自称“十全老人”,特别自信。因此,对于“朝贡”这事儿,他是深信不疑。
同时,乾隆因为好奇,对这些进贡的东西特别上心。
《清朝乾隆皇帝的大事记》里头写着,乾隆皇上老吩咐:“先给我瞅瞅那朝贡的货单子。”
期望越高,摔得越狠,特别是在那些自信过头、近乎自负的人心中更是如此。
瞧了那份进贡的单子,乾隆心里头那个失望,他直接在那单子上批注说:“瞅瞅这些玩意儿,咱大清以前也不是没见过,根本没啥大不了的,估摸着是那些英国人故意把事儿说大了。”
马戛尔尼这回碰了钉子。
大清国觉得,英国派使者来访,那就是表示归顺。但英国那边可不这么想,他们觉得这次出访是为了亮亮肌肉,还有推动两国的买卖。
两个国家在这事儿上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这也就是为啥后来马戛尔尼他们两次都被赶了回去。
头一回被撵走,是因为关于要不要下跪的那个礼数上的事儿。
那会儿的清朝,在文化和实力上都达到了顶峰,这种顶峰状态让它们自信心爆棚。
自信嘛,看一个人怎么对待外来的客人就知道了。就像是很多国家都慕名而来,贺礼不断,但关键还是得讲规矩,按身份地位、年长年幼的顺序,一个个来行礼致敬。
有次西藏的喇嘛要来拜见,咱们想了个辙,在蒙古地界上见他们最为妥当,这样既保险又迅速。
但为了展现大清皇朝的威严,皇上“绝对不能亲自外出见人”,所以皇上决定留在京城,就等着别人上门来见他。
说到接见礼节,乾隆皇帝觉得,你既然来找我,那就得按我的方式来,到了这儿得给我行礼磕头。
但马戛尔尼有自己的看法,他觉得自己身为使臣,代表的是整个国家,所以不能向你这个皇帝下跪磕头。
经过几次交流,关于到底要不要磕头这事儿,大家就有了分歧。
有臣子跟乾隆皇上说:“皇上,那些老外真是太倔了,怎么都不肯磕头行礼!”
乾隆爷突然被惹火了,他一挥手,直接下了逐客令:“像这种啥都不懂的外国佬,没必要对他们客气。”
就是说,放他们走吧,我躲起来了。
说到底,马戛尔尼那边先低了头,乾隆这才同意见他们一面。
第二次把外人赶走的事儿,发生在英国想要跟咱们做买卖之后。
马戛尔尼一见到乾隆,就赶紧瞅准机会办起正事来。
他讲道:“瞧瞧,咱俩国家都挺厉害的,要不试着做做贸易吧!在这儿建个大使馆,让咱们的生意人随便往来,多方便!”
乾隆心里琢磨,你们打的原来是这个主意!老实说,我本就看不惯你们那股炫耀的样子。再说了,咱们国家这么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哪用得着跟你们做买卖!
直接说:“这些都是新规矩,不能随便答应。”然后就拒绝了马戛尔尼的提议。
马戛尔尼哪会轻易死心,他一个劲儿地向乾隆讲述通商的各种益处。可话说多了,乾隆皇帝就听得不耐烦了。结果,这下可好,他又一次被皇帝下了逐客令。
从马戛尔尼这两次访问的情况来看,他的到访并未如乾隆所愿那般顺利。乾隆本身实力强大,自然有底气,因此他直接坦率地流露出心中的不满。
我想见你时自然会找你,要是不想见,你就识相点离开。
【03 四海升平,鄙夷不屑】
说到这儿,大家估计也明白了,这次出访,真的挺坎坷的。
因此,当乾隆皇帝和众多官员会见马戛尔尼他们时,都表现得十分看不起,满脸的不屑。
1793年9月份的一个14号,热河的避暑山庄里头,有个叫万树园的地方,乾隆皇帝碰见了马戛尔尼他们一伙人。
这时候乾隆心里肯定窝着火,心想:这群家伙,太嚣张了!好吧,那就让你们瞧瞧,我大清朝可不是好惹的。
后来,他就领着马戛尔尼去看戏,那戏名叫《天下太平》。
舞台上,文昌帝君给乾隆送祝福来。他把海里游的、地上跑的宝贝,像龙、虎、大船、还有漂亮的珊瑚这些,都恭恭敬敬地捧给了乾隆。
但马戛尔尼却看得一头雾水,他只见舞台上人堆里叽叽喳喳的,不清楚到底在唱啥说啥。有的人动作夸张得像海底的生物,有的人又模仿着地上的动物,又是献花又是喷水的,整个场面热闹非凡,乱哄哄的。
“哎,这肯定就是陆地和海洋的一次大联姻。”马戛尔尼坚持这么想。
我们得说,外国人的脑回路确实挺让人惊叹,但马戛尔尼这家伙,明显没搞懂乾隆皇上带他看戏的真正意思。
你老爱显摆是吧?我也能秀,并且我还会一直秀个不停。
乾隆皇帝为了彰显礼仪,就决定把收到的“贡品”摆出来展览,让满朝文武大臣和贵族们都来瞧一瞧。
大伙儿瞅见这些个钟表、仪器啥的,脸上也没啥惊讶的表情,反倒是觉得挺平常,习以为常了。
这些大佬们逛了一圈后,就都离开了。走的时候,他们还互相打趣说:“我还以为有啥新奇的东西,原来也就这样!”
这让马戛尔尼感到非常憋屈。
还有一次,马戛尔尼想给清朝大臣福康安瞧瞧他们的“枪”有多厉害,就直接对他说:“让我们的士兵给你们露一手,演示下怎么用这枪咋样?”
福康安轻轻一挥手,说道:“这玩意儿,看不看也没啥大不了的,真没啥意思。”
费了好大劲挑选出来的,本想用来显摆显摆的东西,结果没过多久就变得平平无奇,跟普通玩意儿没啥两样了。
这种看法,说不定是乾隆点头默许的,也可能是那些高官显贵们天生就自视甚高。但不管咋说,这都表明了同一种心态:
大清帝国根本瞧不上你们这些玩意儿。
【04 耀武扬威,铸成大错】
肯定的是,马戛尔尼此行并非徒劳,在准备离开之际,他收到了乾隆皇帝写给英国国王的信,信的名字叫《敕英咭利国王谕》。
不过,这封信,真的暴露了见识短浅和没文化的问题。
信一开始,通常都是说些打招呼的话。这封信也是这样。
一开始,乾隆就动笔写下:
你这位国王,虽然远隔重洋,但一直仰慕我们的文化。所以特地派使者带着奏章,漂洋过海来到这里,给皇上送上长寿的祝福,还带来了一些土特产,表达你的真心和诚意。
就是说,你们来这儿参拜,我看得出你们的尊敬和顺从,挺让人满意的,给你们个好评。
瞧瞧,这种说法,简直就是从上往下,带着点优越感在夸人。
你能猜到,当英国国王瞅见这封信时,心里头肯定是一堆疑惑:这不就是去串个门嘛,咋就变成了朝拜的大事了?
在信里头,我也聊到了关于做买卖、通商的那些事儿:
你们说的开放港口、建大使馆,还有让商人自由往来这些事儿,跟我们现在定的规矩对不上。再说了,我们也不能光听你们一说,就把这么多年一直守着的老规矩给改了。
因此,做贸易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最后,乾隆说了,咱们这儿啥好东西都有,珍宝、美食,还有南北的特产,一应俱全,根本不用从外面掏钱买。
这封信的主旨就是要显摆威风。但问题大了去了,写信这事儿只是冰山一角。
1793年9月21号那天,马戛尔尼开始往回走了。
实际上,他们完全可以选择走回头路,也就是说,从天津坐船出海,一路到广州,然后掉头往南,直接回欧洲去。
不过,乾隆皇上想炫耀下大清王朝的富裕,就专门安排人手陪着马戛尔尼,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往南走。
这次行动,让马戛尔尼有机会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路上碰见的,除了当官的,普通老百姓日子还是过得挺苦,压根儿不像有人想的那样,个个都“钱多得花不完”。
再说清朝的军事能力,其实也就那么回事,队伍松散,武器也老旧,主要就是靠人多壮胆。要是真刀真枪地干,压根儿没法跟那强大的日不落帝国比划。
尽管马戛尔尼的访问没达到预想的目标,但他其实得到了不少东西。
马戛尔尼一回到祖国,立马就跟国王讲了他在大清帝国的所见所闻。他说,那地方看着挺大,其实内里已经破败不堪,就是个空壳子。他还大胆预测,这大清帝国,早晚得垮掉。
就是这些亲眼经历的事情,让英国甚至整个欧洲都认识到了大清的真实情况,这也为他们日后用武力打开清朝大门,埋下了伏笔。
1814年的时候,英国又一次派了阿美士德来大清国串门。但这次,他们连嘉庆帝的人影都没见着,更别说商量通商贸易的事儿了。
后来,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了。英国靠着坚船利炮,硬是让清朝签了《南京条约》,就这样,清王朝紧闭的大门被强行打开了。
从那以后,苦难就接踵而至了。
【05 写在最后】
过去的事儿没法儿改,但乾隆给英国国王写的那封信,被大英博物馆好好收着,这事儿就这么被记录下来了。
这篇文章总共有900多字,但里面满满都是乾隆皇帝的高傲劲儿。从头到尾看下来,你能很明显地感觉到,乾隆皇帝那股子自信过了头,简直就是傲慢。他写的东西,就像是在告诉我们,他是天底下最了不起的人,谁都得听他的。文章里的每一个字,都在彰显着他的权威和地位,好像整个世界都得围着他转。他讲述自己的功绩时,那种洋洋得意的语气,就像是全世界就他最厉害,别人都得靠边站。什么平定叛乱、治理国家,在他看来,都是小菜一碟,轻轻松松就能搞定。他还不忘提一提自己的艺术品味,说他对诗词书画有多热爱,多精通。可实际上,他那所谓的艺术成就,也不过是建立在他的权力和地位之上,没了这些,他可能啥也不是。更可笑的是,他还喜欢把自己的形象塑造得多么高大上,好像他是个英明神武、爱民如子的好皇帝。但实际上,他的统治时期,老百姓过得咋样,他心里恐怕比谁都清楚。他所谓的盛世,也不过是表面的繁荣,背后隐藏着多少社会问题,他恐怕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对臣子和百姓的态度,那也是傲慢得不得了。臣子们在他面前,都得低着头,毕恭毕敬的,不敢有半点怠慢。百姓们,更是得对他唯命是从,稍有不慎,就可能惹来杀身之祸。他觉得自己就是天,他说啥就是啥,谁都得听他的,谁要是敢反驳他,那就是大不敬,就得受到惩罚。而且,他还特别喜欢炫耀自己的权力。不管是写文章还是下命令,都得让人知道,他是皇帝,他是老大,谁都得听他的。他的每一句话,都得让人琢磨半天,生怕哪句话说错了,就惹他不高兴。这种傲慢的态度,不仅体现在他对臣子和百姓的态度上,还体现在他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上。他觉得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人和事都得围着他转,都得按照他的意愿来。说实话,看完这篇文章,我对乾隆皇帝的看法真的是大打折扣。我本来还以为他是个挺有作为的皇帝,现在看来,也不过是个傲慢自大、自以为是的家伙。他的那些所谓功绩和成就,也都是在他的权力和地位之下才得以实现的。要是没了这些,他可能啥也不是,就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所以,我觉得我们看待历史人物,真的得全面、客观,不能光看表面,得看本质。乾隆皇帝就是这样一个人,表面看着挺风光,实际上,傲慢得不得了,让人看了真是无语。
这事儿吧,后来直接闹出了暴力砸门的事儿,真是让人深思。
不管你是谁,在做事和为人方面,一旦开始顺风顺水,那就得更拎得清。
乾隆年间,清朝那是相当繁荣昌盛,周边的小国和小部落都愿意归顺。不过,来朝拜的那些人,心里未必是真的服气。还有那些来访的,也不代表他们就是真心臣服了。
要是用那种自以为是的态度去面对,就没法分清别人是真心还是假意了。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事情是,进步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这不仅仅意味着一个国家或一个时代要持续前行,也表明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不断地寻求新突破。
新事物不断涌现,要是不愿意接受变化,那就等于挡住了自己的进步路。要是像过去那样关起门来,不学习外面的东西,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甚至遭到惨败。多瞅瞅外面的世界,也多回头瞅瞅自己,了解自己和对手,这样才能啥挑战都不怕,继续保持自己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