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政坛热闹非凡,英国《泰晤士报》透露,英国、法国、德国等六国正计划向乌克兰派遣三万名维和部队。消息一出,乌克兰总统顾问波多利亚克便冷言回应:“要是真想帮忙,还是多送些炮弹,派兵倒不如省点力气。”这让欧洲盟友感到困惑——不是说要全力支持乌克兰吗?为何会突然改变主意?
这支援军计划的尴尬程度不用说,看看部署方案就知道了。根据英国《泰晤士报》,这支部队并不是冲到前线作战,而是等停火后去港口和核电站等偏远地方巡逻,维护基础设施。更荒唐的是,英国还希望美国在波兰和罗马尼亚部署战机,提供“空中保护伞”,这简直把乌克兰当成了自家的军事基地。乌克兰早已看透了欧洲的心思。泽连斯基去年就提到要组建150万国防军,如今俄军每周发射上千架无人机,乌军迫切需要防空导弹和远程火箭炮,根本不需要这种“马后炮”的部队。波多利亚克毫不客气地说:“前线士兵连炮弹都要精打细算,你们与其搞这些没用的,不如快把承诺的‘爱国者’导弹送来。”乌克兰的担忧有其道理。
看看欧洲维和部队的过往经历,1999年北约在科索沃名义上是维和,却让塞尔维亚的土地变得支离破碎。现在俄军占领了乌东四州,要是欧洲部队再进驻中西部地区,恐怕会发展成“永久驻军”,乌克兰的主权还会保住吗?基辅的紧张情绪上升,欧盟刚刚批准了60亿欧元的军援,却又要求乌克兰在司法改革和反腐方面下功夫。显而易见,这是在用军援交换主权,泽连斯基宁愿忍受压力,也不想要“有条件的援助”。美国方面更是直言不讳,特朗普政府明确表示“乌克兰别指望拿回2014年前的领土”,无疑是在将乌东作为谈判的筹码。
眼下的情形就像演义般的三国,乌克兰在前线抵挡俄军的攻击,欧洲在后头犹豫是否要加入,美国则在远处算计。法国总统马克龙口口声声说要追求“欧洲战略自主”,但他提的维和方案还是得依赖美军的空中支援。德国就更让人哭笑不得,自家的炮弹工厂要到2027年才能投入使用,如今援助的炮弹竟还是从韩国的库存中采购的。欧洲最头疼的就是特朗普推行的"美国优先"政策。这位领导人不止要求北约国家把军费提高到GDP的5%,还毫不客气地说"24小时可以解决俄乌战争"。
英法首脑急忙赶赴华盛顿,结果一个面都未见到。与此同时,美俄在沙特进行秘密谈判,欧洲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可能真的会被排除在外。经过三年的激烈冲突,乌克兰早已不是个新手。现在俄军在搞“导弹消耗战”,上周就发射了1400枚制导炸弹,乌军的防空系统几乎被摧毁。在这样的背景下,与其派出3万不带重武器的维和部队,不如多给50套“爱国者”导弹更有效——因为一套“爱国者”能够保护整个空域,远比人力抵挡炸弹更可靠。乌克兰国防部最近计算了一下,维持一支150万军队每年要花费600亿美元,这些钱要是用来购置装备,足以将俄军的装甲部队消灭三遍。更何况,欧洲现状堪忧,德国军用油库已见底,波兰的弹药厂预计到2025年才能开始大规模生产,眼下搞维和部队实在是自欺欺人。
这场闹剧揭示了俄乌战争的残酷现实,小国始终是大国的工具。乌克兰如今变得谨慎,面对俄罗斯的坦克,也要提防西方的花言巧语。正如基辅的一位军官所说:“我们不怕与俄军对抗,唯恐盟友在背后捅刀。”目前唯一的出路,恐怕是抓住美俄谈判的机会,在保证主权的基础上寻求体面的停火。毕竟,战争越久,乌克兰就越可能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