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光阴落了我们一身

黑龙江新闻网 2023-11-04 09:17:44

古琴艺术家余青欣的演奏专辑《离骚》是多年前在北京时《爱乐》杂志的朋友所赠,事实上我最近才开始听这张已被保留了二十年光阴的唱片。唱片录制于2003年,可谓绝版,只是,琴音犹在,琴人已逝。

二十年,抵达耳中的,除了时间的声音,还有人世间的种种提问,还有悲悯,还有哀矜。

在这张弹奏着时间味道传达着传统意境的唱片里,余青欣的古琴叙事般讲述着前生今世,她弹奏着我们不可回避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弹奏着“是”与“否”。舒缓时,白天黑夜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结局;急促处,又有灵光突然闪现,仿佛生命有了某种顿悟,这几乎是一种精神映照,那种普遍的、理性的,甚至充满激情的抽象观念被时间写满了注释。

是的,一切都是时间,但问题是时间到底生长到什么程度才叫作历史或往事。往事随风,余音袅袅,古琴里的星空下流年似水,你听到花开花落的声音了吗?

古琴需要静听。对于这个喧嚣的时代而言,“静”,无疑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奢望,在嘈杂的现实环境之外,尚有不为人喜的俗事烦扰,尚有内心的各种忐忑。余青欣曾在自述中说弹琴要做到“静”和“净”,前者说的是一种空灵状态,是冥想与禅思,后者则是单纯和自然。弹琴是以心传心,而倾听则是领受一份虚静空明,听:来自古代的雨和雪,渐渐洒落了一身。

琴声里的言说皆来自文学隐喻,所谓琴声若诉,来到纸上,俨然便是一部音乐故事集:《阳关三叠》中的王维,《忆故人》中的蔡邕,《梅花三弄》中的桓伊和王徽之,《离骚》……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境遇,在中国文人古琴传统里悄悄观照着时间的隐秘,音乐的隐秘。

然而,时间并不能一眼看尽,一千年或者更漫长的古琴记忆,不知闪烁着多少古今相接的灵魂私语,从未来回望过去,弹奏与聆听,都颇有些访问梦境的意思。浮生若梦,真正读懂其中真相的人几乎没有。

但弹与听或许能解几分寓意,《屈原问渡》,是可为例。屈原行吟泽畔,问渡于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答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乌托邦或理想国,古琴的弹与听,都是一种抚摸。

看过余青欣生前录制的最后一个视频,有那么一个时刻,她调完弦但却久久没有弹奏,只是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古琴,头、肩、腰、尾,手指慢慢拂过,似乎是在告别,似乎是在擦拭时间的尘埃,让人唏嘘不已。

在专辑的后记中,余青欣这样写道:“人和人之间,人和物之间,一定是有某种缘分才到一起!”这是指她已故的恩师,当代古琴大师吴景略先生,也是指她的宋代古琴致爽。青欣与致爽,堪称珠联璧合,人的灵性与琴的灵性互为生命所依,才能弹奏出天籁之音,这让我想起英国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致爽,漫长岁月中,不知有多少古人触摸过它的琴身,多少颗灵魂沉浸于它的浓郁,它的故事要比我们知道的多得多。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