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的韩建明望着绿油油的姜地开心地说:“去年家里种姜赚了三四十万元,今年价格可能会比去年还好,因为这两天已有省外的收姜人来打探消息了。”
即将迎来采收季的罗平小黄姜地里,四面八方的采购商都被吸引了过来。今年恰好全国第一座小黄姜数字化中心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建成“满月”。据悉,2022年,罗平县种植23.5万亩小黄姜,产值达40.28亿元。截至目前,今年已实现总产47万余吨,种植规模、总产、农业产值均创下历史之最。
罗平小黄姜即将迎来采收季全媒体记者薛明瑞
3万余户农民种小黄姜
带动10万余人就业
韩建明是青草塘村的种姜大户,家有姜地100余亩,去年产值超百万元。
看着丰收在望的姜地,韩建明随手拔出一块比两个手掌还大的姜笑着说:“太漂亮了!”
丰收季,老韩要雇七八十名工人采姜。他说,自己完全有能力管理。“去年家里还买了3套房,采姜、种姜、翻地的机械也买了六七台,而且我都会操作。”
像韩建明一样的种姜人在罗平县并不罕见。截至目前,该县有3万余户农民种植小黄姜,带动就业人员10万余人,“万元地”“百万户”比比皆是,为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筑牢坚实基础。
“如果有固定的收姜站就好了,每年收姜人都是来地里谈价,合适就卖,有时候卖出去,才发现卖低了。”韩建明说,对于农户来说,卖姜是个难题。
小黄姜年产值20亿元
远销43个国家和地区
刘倩是土生土长的罗平人。在她的记忆里,祖辈就一直在种姜,所以走上姜产业的创业之路,是顺理成章的事。刘倩回忆,父亲那一辈,生姜都是在外生产加工完往回卖,本地没有产品研发能力。这几年,公司有了生产线,致力于精深加工,提升小黄姜的附加值,罗平的黄姜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地方生姜原料已实现全部本地消耗,且供不应求。
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刚采收的小黄姜迅速被加工为速冻姜,运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国外。罗平县阳洋黄姜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黄希蕊介绍,公司去年出口额达到411万美元,实现产值1亿元。
依托板桥镇小黄姜冷链物流中心和罗平国际小黄姜交易市场,该县实现年交易干姜5万吨、鲜姜30万吨,总产值达20亿元。同时,推动小黄姜远销日本、韩国、欧洲等43个国家和地区。数据显示,目前,罗平县拥有生姜加工企业20个、专业合作社98个,扶持姜农3万余户。企业开发出以生姜为基料的调味品、食品、饮品、保健品等6大系列产品约100个,成功推出10大品牌,“罗平小黄姜”已成为中欧地理标志保护品牌。
建成小黄姜数字中心
解决产业管理无平台难题
海拔1200—1800米的黄金种植带、300余年的种植历史,造就了世界级的优质小黄姜核心产区,罗平小黄姜也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虽然罗平小黄姜占全国干姜市场70%以上的份额、出口市场90%以上的份额。但这一“看天吃饭”的农产品,也暴露出“产业链支撑力不强,不能有效实现产销协同;缺乏精深加工,致使产品附加值低;营销运营手段单一,品牌效应未形成”等问题。罗平县副县长丁宪富直言:“小黄姜虽然产在罗平,罗平却没有最终定价权。”
上个月,罗平建成了全国第一座小黄姜数字中心,通过一块大屏幕,政府就可统揽罗平县小黄姜产业整体情况。在实时数据的支撑下,通过产业经济AI算法模型、分析产业链布局、研判产业发展质量,做出科学、及时的管理决策,及时掌握本地产业全局情况,协调各部门更加高效地解决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管理无平台的难题。“数据可视化之后,当地政府不仅可以看到全国实时姜价,还能通过产业AI对新一年的种植端、产业布局等作出研判。”京东科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中心建成至今,已实现交易撮合单品过百万元,总体过千万元。
全媒体记者:吴双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