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糖尿病日丨蛋白尿,糖尿病肾病的危险信号

扬眼 2023-11-15 16:55:39

每年的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设立糖尿病日的目的在于提高公众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意识。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发布的第十版《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糖尿病患者高达1.41亿人,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糖尿病大国。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它最大的危害并不在于血糖的升高,而是其诱发的并发症。”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专业沈捷教授表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主要、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引起终末期肾病的首要原因。

关注尿蛋白抓住关键逆转期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它最大的危害并不在于血糖的升高,而是其诱发的并发症。”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专业沈捷教授表示,他常常在患教中强调,降糖不是目的,目的是预防它伴发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在糖尿病的并发症中,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最严重的慢性合并症之一。目前,糖尿病肾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40%,是全世界慢性肾病的主要原因。我国不仅是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也是糖尿病肾病大国。沈捷教授告诉记者,糖尿病肾病患者中,有20%左右可能会最终发展成为终末期肾病。

据相关糖尿病登记报告结果显示,由糖尿病肾病引起的我国每年新增尿毒症患者数目将达到99万人,据此推算未来5年内由糖尿病肾病引起的新增尿毒症患者的医疗花费为1.48万亿元。

作为糖尿病肾病的典型的症状之一,蛋白尿一直是治疗中“主攻”的重点。所谓蛋白尿是指尿液中的尿蛋白含量超过正常范围。健康的人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和肾小管的作用,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很少。而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千疮百孔”,导致血液中白蛋白和高分子量蛋白进人尿液。

“蛋白尿既是影响肾功能衰退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反应病情好坏的一项关键指标。”沈捷教授介绍说,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高血糖对肾脏有毒性作用,早期可以直接导致肾脏损伤出现蛋白尿,进而引起肾脏的炎症和纤维化,一旦进展至大量蛋白尿阶段,平均4年就会进展至肾衰竭尿毒症,最后需要通过肾移植或透析治疗。

出现尿毒症后,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仅为4.25年,而期间每年的血液透析就要花费9万元左右。幸运的是早期蛋白尿可以逆转。早期微量白蛋白尿阶段,即当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30mg/g,是蛋白尿临床治疗的最佳窗口期和可逆转期,。近年研究发现,在黄金逆转期21%~64%的糖肾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可转阴。

直击蛋白尿开启糖肾管理“金三角”时代

专家表示,遗憾的是,当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时,往往会出现蛋白尿控制不佳的情况。这与当前治疗更关注于“血糖控制”,而低估了蛋白质代谢以及饮食蛋白质的质量和数量等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性。所以近年来,国内外权威的糖尿病指南都已经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不再单纯将降血糖作为首要的追求目标,而是把患者的心肾获益、规范救治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并发症推向治疗目标的前列,换言之,就是综合防控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病。

“从病理生理机制来看,2型糖尿病患者的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主要由三大因素共同驱动,包括血流动力学因素(血压和/或肾小球内压升高)、代谢因素(血糖控制差)以及炎症/纤维化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肾小管-间质损害和炎症、肾小球硬化、肾小球系膜扩张等病理改变,导致肾纤维化,最终CKD进展。”沈捷教授表示,此前对于糖尿病患者肾病的治疗手段,多着眼于改善血流动力学和代谢因素,对于炎症和纤维化这个重要靶点,尚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措施。而新型非甾体选择性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的问世则改变了这一现状。它能够直接抑制盐皮质激素的过度激活,拮抗炎症和纤维化,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的同时,降低心血管风险。为早期干预和心肾风险的全程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开启了糖肾治疗“血压、血糖、蛋白尿”管理的“金三角”新时代。

除此之外,沈捷教授建议,患者自身也要提升自我管理意识,进行综合性的预防:“患者从明确诊断糖尿病开始,尿蛋白至少每年一筛。同时在进行蛋白尿管理时应当遵守30-30原则,即UACR≥30mg/g时,即刻启动尿蛋白管理,使用相关药物使UACR降幅≥30%并维持至少2年,早防早控,延缓肾病的进展。”

记者获悉,为了让更多糖尿病患者认识到糖尿病肾病的危害,懂得蛋白尿管理的重要性,并积极尽早进行蛋白尿的定期监测与及早干预,新浪健康联合国内媒体以及内分泌及肾内科专家,共同发起科普版白皮书——《世糖日蛋白尿管理白皮书》,旨在提高中国糖尿病患者对蛋白尿的认知,重视微量白蛋白尿的筛查,呼吁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早筛早诊早干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于丹丹

校对陶善工

2 阅读: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