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雯挑战《雷雨》:从“说”沪剧到“演”话剧

上观新闻 2023-11-18 17:02:53

2022年,方言话剧《雷雨》以独特语言破圈。时隔一年,《雷雨》12月2日、3日再度登陆宛平剧院。宛平剧院美育品牌“大宛集”携手上海宝山沪剧团、华东师范大学,《雷雨》艺术总监兼领衔主演华雯、导演吴汶聪对话华东师大教授朱康,从《雷雨》创排过程呈现作品的艺术魅力。

导赏活动吸引300多位学生,其中包括马来西亚、日本、新加坡等9个国家的20余名留学生,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表示:“《雷雨》用上海话演绎,对我而言很新奇。”

《雷雨》是沪剧看家戏。华雯第一次演繁漪时19岁,“因为我个头大,所以没有演四凤,我从一开始就是学唱丁派的繁漪。”看到沪语话剧《繁花》卖座场景后,她大为感叹,在沪剧市场相对困难情况下,沪语话剧得到市场肯定,“上海话的语音语调温婉典雅,特别适合去讲一个高雅的故事,因此,我下定决心,带着从导演到演员、舞美的年轻班底,开始上海方言话剧《雷雨》创排。”

“沪剧创排最难的是先把唱段搞定,这次排《雷雨》没有唱段了,原来以为会很简单,没想到整个过程远远超过预期。”华雯透露,话剧《雷雨》创排初期,先尝试将原先沪剧中的唱段改成说词,但因沪剧尖团音,使得话剧变得像在“说”沪剧,而非“演”话剧。演员们又尝试去掉尖团音,却发现在演绎周朴园、繁漪、鲁贵等角色时,丢失了厚重感。在创作团队反复修改后,方言话剧《雷雨》根据不同角色量身定制,繁漪台词根据剧情需要出现尖团音,周朴元、鲁贵等保留全部尖团音台词。

“作为沪剧演员,我们一辈子学的唱功都带着尖团音,拿起剧本自然而然就唱了出来。”华雯说,鲁妈扮演者在排练初期,怎么也适应不了没有尖团音的唱词,“我们整个团队陪着一起排练,全剧团齐心协力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华雯版本的繁漪则多了上海女人的柔性特质,“有她的过错,但也是个可怜人。”

“戏曲演出,演员常遇到经典唱段还没出声,观众就拍手喝彩,话剧则没有。年轻观众感兴趣的点不在预料之内。这些观演关系的改变是互相刺激的,不断促使演员相应调整。”华雯回忆,有位朋友看完《雷雨》后表示,周朴园上楼睡觉,繁漪在楼下把心中的秘密吼叫出来,不符合生活认知。华雯与导演沟通,将原本用“吼叫”完成的戏码变为肢体表达。

“我希望观众第一眼就爱上《雷雨》。”吴汶聪带领团队多次走访思南公馆,寻找符合当下审美元素的海派文化元素。《雷雨》设置一扇7.5米高的大落地窗,藤蔓通过落地窗长进屋子里,影射周家最终走向灭亡,“整个布景比如沙发、道具,是写实的,又是写意的,落地窗犹如牢笼,光影透过窗户投射下来,像乌云压顶。当下流行美拉德色系,繁漪的服装、沙发、舞美灯光用了许多低饱和度色彩。”

吴汶聪还删减原著,保留最重要的矛盾冲突,更符合话剧节奏,“整场戏共同完成一种审美愉悦景象,台上台下是同呼吸、共命运的状态,几乎没有人看手机。”活动现场,师生欣赏《雷雨》经典片段“鲁贵说鬼”。演员现场演示沪语台词,观众们纷纷参与互动。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学生牛露潼说,“《雷雨》让我不仅觉得沪语说起来好听、有趣,也激发想要学沪语的兴趣”。

活动中,宛平剧院与大夏书院共同招募10名“文化艺术鉴赏师”,走进宛平剧院了解台前幕后的故事。未来,宛平剧院“大宛集”美育品牌将继续送“美”进校园,拓宽学生们的文化视野,让更多年轻人深入了解和喜爱戏曲。

1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