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护不了它们!”2000年,上海图书馆花费450万美金,从翁同龢后人手中购得542册古籍,18年后,翁氏后人却将235件珍藏的文物无偿捐给了波士顿美术馆,面对国博购买剩余文物的请求,只说了两个字:不行!
1866年的一个寒冷的冬日,江苏常州的一户人家里弥漫着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这户人家姓徐,家主徐燮钩笑容满面地抱着一个巨大的铜盘在院中踱步。
这个铜盘有些年头了,边缘处有些锈迹,但依稀可以看出它的精美,徐燮钩还记得自己是如何发现这个宝贝的。
1840年,徐燮钩带着几匹马去陕西采购,路过宝鸡县时,无意中走进了一个农家,看见院里一个巨大的铜盘正被当成猪食槽使用。徐燮钩细看之下,发现这个“猪槽”边缘饰以繁复图案,似是文字,于是他询问那户人家,以100两白银将铜盘买了下来。
带回常州后,徐燮钩将铜盘珍藏在自家的“天佑堂”,这些年来,他经常拿出这件宝贝仔细端详、抚摸那些繁复的花纹。他感觉这铜盘蕴含着某种神秘的力量,是一件与众不同的珍宝。
然而好景不长,1860年,太平天国军队攻占常州,徐家的“天佑堂”也在战火中破败。这件铜盘不知怎么就到了太平天国某个将领手里,成了护王府的随意玩物。
1864年,淮军将领刘铭传部进驻常州,占领了太平天国的护王府,一天夜里,刘铭传听见马厩里传来金属撞击的清脆声响,心生疑惑,便亲自去查探。
原来是战马饮水时,马嘴上的钢环碰到了一个巨大的铜质马槽发出的声音。刘铭传试着去推那马槽,它纹丝不动,显然非同凡制。刘铭传举起灯笼仔细查看,发现马槽边缘饰以繁复图案,赫然就是文字!
通过询问管事的老仆人,刘铭传得知这原是徐家的收藏,认识到这件珍品的来历后,刘铭传高兴极了,把它移到自己居室细细把玩。
这铜盘记载了西周时期虢国季子战胜西北狄人的事迹,不仅有历史价值,上面的铭文书法也精美绝伦。刘铭传决定好好保护它,遂找来匠人制作精美的木架,在老家为它专门营造了一间屋子保藏。
刘铭传还找来书法家,将铜盘上的铭文拓印下来,制成拓片,这些拓片的片子字迹苍劲有力,非常珍贵,刘铭传送给了一些文人学者。
其中,刘铭传还特意将几张拓片赠送给了翁同龢,翁同龢是清朝的大臣,也是一位鉴赏家。得到拓片后,翁同龢对这些字迹爱不释手,一再向刘铭传要求将这件铜盘送给自己。
刘铭传思前想后,还是决定留住这块国之瑰宝,翁同龢恼羞成怒,找机会向慈禧太后告了刘铭传的状,说他私藏国宝,但慈禧也没有帮翁同龢抢取这件珍品。
此后,日本和美国的收藏家也先后上门,开出天价要将这件国宝买走,都被刘铭传坚决拒绝。为保护铜盘,刘铭传还曾经将它深埋地下,以躲避战乱。
新中国成立后,刘铭传的后人把这件传家百年的国宝无偿献给了国家,它被收藏在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而翁同龢的后人(翁万戈)却在2018年,将翁家的大批收藏品全数捐赠给了美国的博物馆,拒绝让国内的博物馆获取,引起了国人的不满。
有人责问翁氏后人,为何不留下这些文物让中国人研究、欣赏,却要拱手送给外国博物馆?
翁氏后人辩解说,他认为美国的博物馆能够更好保存这些文物,也更有利于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文化。但这种行为在国人看来,与其说是传播文化,不如说是在缺乏文物情怀。
刘铭传的后人无私奉献国宝的精神,和翁氏后人的选择形成了强烈对比。人们更加理解和感激刘家人对国宝的呵护与守护,以及他们滋养民族情感的行为。
这件百年国宝的流转轨迹,见证了不同时代人们对文物的不同态度,今人读起这段历史,不禁要深思文物的意义,反躬自问何为传承文化、爱国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