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的挫折,远不是个人的挫折,而是这个民族有个性的出类拔萃者的挫折,同时也是整个民族的挫折。”第二届岳麓书会期间,《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图书分享会近日在长沙乐之书店·财信店举行,知名学者、中南大学教授孟泽为读者近距离分享了郭嵩焘其人其事以及自己对郭嵩焘的认知。
孟泽为现场读者介绍,郭嵩焘是晚清首任驻英、法大使,也是湘军创建者之一,更被称为第一位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郭嵩焘出生于湘阴儒商世家,18岁即考中秀才,后在岳麓书院求学时与曾国藩、刘蓉义结金兰,30岁时第五次会试考中进士,由此步入仕途。然宦海沉浮,多不得意,郭嵩焘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究其缘由,多是他超越时代的眼光和思想,引来了周遭的不满和忌恨。
三十多年前,孟泽第一次阅读到《走向世界丛书》中郭嵩焘的《伦敦与巴黎日记》以及锺叔河先生的《序言》时,孟泽坦言,自此便对郭嵩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后来“湖湘讲坛”邀请他主讲一位湖湘人物时,他首先便想到了郭嵩焘,而《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的撰写,便是这次系列讲座开始的。
谈及写作本书的目标,孟泽表示,他希望身边的人能通过这本书,真正地了解郭嵩焘,理解这么一个芬芳悱恻的性灵,正视他有些“异端”和“特殊”的思想,认同他赤子般的认真、清澈与愤慨。孟泽教授认为,在一个曾经激昂的未必理性的年代,在一个常常因为当局者的颟顸而不免举世昏迷的地方,像郭嵩焘这样无可奈何地把自己做成了孤独的“逆流”和“反派”,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清明的见识和“野蛮”的真诚。
至于如何认识和看待郭嵩焘,孟泽说,郭嵩焘是一位超出时代的先知先识者。在那个陈旧、固步自封而又往往自诩天朝上国的晚清社会,作为传统士大夫的郭嵩焘,出人意表地具有着对整体世界的认知。他认为晚清外交有着很严重的弊病:一味蠢,一味蛮,一味诈,一味怕。因为愚蠢而行蛮,行蛮不成则使诈,使诈失败则跪地求和。有别于此,郭嵩焘有着与当时这些士大夫完全不同的、对西方的清晰认知,这种认知甚至在他出国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在郭嵩焘看来,与洋人打交道,只要“以理格之”“以礼通之”,不先入为主地认为洋人就是“夷狄”“禽兽”,而是凭着人的本性真实地与他们相处,便会知晓如何与洋人打交道。
除此之外,孟泽还讨论了郭嵩焘对晚清湖南新政的影响,他认为晚年的郭嵩焘在长沙从事文教活动,主持创立船山祠、禁烟公社、思贤讲舍、校经书院等,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人。后来成为维新派实权人物的陈宝箴,在见到圆明园“干宵大火”之后,曾整日与郭嵩焘交流,把主张变法的郭嵩焘许为“孤忠宏识”,郭嵩焘的文集和日记里也多次提及与陈宝箴夫子的往还。孟泽教授认为,郭嵩焘对于陈宝箴父子等人的影响,正是后者让湖南走上维新道路的直接原因之一。
潇湘晨报记者周诗浩通讯员周家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