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超级”铜矿,预估储量高达2700万吨,为何不见开采?

久凌微读娱乐 2024-11-30 04:43:21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这是一个关于"藏富于民"的故事。

想象一下在我国青藏高原的深处,静静地躺着一座价值连城的"超级"铜矿——多龙铜矿。

它的储量有多大?2700万吨!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差不多占了我国现有铜矿储量的八成!

更惊人的是这座"巨无霸"铜矿的品位高达3.8%,比国内外平均水平高出好几倍。

可就是这样一座含金量满满的宝藏,却迟迟未被开发利用。

这是为什么呢?

先别着急回答上面的问题,让我们先聊点更有趣的。

说起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的顶梁柱,每年消耗的铜资源量简直吓人。

就这么跟你说吧,全球每用掉两吨铜,就有一吨进了咱们中国的肚子。

这得是多能吃啊!

但更尴尬的是我们自己的铜矿资源跟个营养不良的孩子似的,瘦得可怜。

数据显示中国的铜资源储量还不到全球总量的4%,这差距跟北方人和南方人的辣度认知差不多大。

正当大家为铜资源短缺发愁的时候,多龙矿区的发现简直就像个及时雨。

这家伙一出现立马惊艳了所有人的眼球。

你想啊720公里的地质构造带,这得有多大?差不多相当于北京到上海直线距离的四分之一!

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储量自然也不会让人失望。

光是已探明的储量,就占到了我国现有铜矿储量的八成,这简直就是个移动的国库啊!

更让人兴奋的是,这铜矿的品位比普通铜矿高了好几倍,就像是普通奶茶和小茶几之间的差距。

按理说这么好的资源,应该立马开发才对。

但现实哪有这么简单?这不各种难题就像堵在五环上的汽车,一个接着一个。

要说这开发难度吧,还真不是一般的大。

说到开发难度大,这还真不是在跟你开玩笑。

这不咱们先来看看这座"巨龙"盘踞的地方。

多龙铜矿选了个"上天"的位置,直接把老家安在了海拔5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

这个高度什么概念?站在这里你离天空比离海洋还要近。

而且这位置也是够任性的,距离拉萨市区足足有1000公里。

这距离得开车跑上十多个小时,还得是路况好的情况下。

在这里别说人了,连鸟都不爱来。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荒凉的高原景象,连棵遮阳的大树都找不到。

空气稀薄得像是被人调到了0.5倍速,让人走两步就想原地躺平。

不过这座铜矿倒是挺懂"露脸"的。

它压根就没打算藏着掖着,很多矿体直接就裸露在地表上。

就算是埋得最深的部分,也就半米左右的深度。

这要是搁在别的地方,早就被挖得连渣都不剩了。

但偏偏在这青藏高原上,这些唾手可得的宝藏却成了"看得见,摸不着"的存在。

就像是老天爷在跟我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说到这块宝地为啥开发难度这么大,还真是一把辛酸泪。

且不说地理位置有多刁钻,光是开发过程中的三座大山就够人喝一壶的。

先说第一座山——环保压力。

这可不是一般的环保问题,而是惹上了"大佬级"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保护区有多大?33.4万平方公里!

这面积得有130个新加坡那么大,想想就觉得壮观。

而且这里可是野生动物的"香格里拉"。

野牦牛、西藏野驴、土耳其斯坦山猫、西藏棕熊,这些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在这里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要是贸然开发这些珍稀动物的家园可就要遭殃了。

再来看第二座山——自然条件。

这地方的天气简直就是开启了"地狱难度"。

冬天的气温说降就降,动不动就来个零下40度。

就连空气都不愿意多待,氧气含量比平原地区低得吓人。

年降雨量还不到300毫米,干得跟老北京的幽默感一样。

最后一座山更是让人头大——基础设施几乎为零。

这里啥都缺电力供应?没有!水资源保障?不足!交通运输?艰难!

你想用太阳能发电?每年得掏20个亿!

改用柴油发电?一年得烧掉10万吨,这成本能把会计算断气。

这还只是电力问题,其他配套设施的投入恐怕更是个天文数字。

这就好比你买了个豪宅,但没水没电没路,光有房子有啥用?

看到这么多困难,是不是觉得这座"超级"铜矿注定要被雪藏?

但这事可没这么简单。

在我看来这座铜矿就像个等待被唤醒的"睡美人"。

科技的进步就是那个可能到来的"白马王子"。

毕竟谁能想到几十年前,我们能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修建青藏铁路呢?

这不现在不仅修好了,还天天开着"复兴号"在高原上奔驰。

所以说技术创新永远都是解决难题的金钥匙。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找到既环保又高效的开采方案。

可能是更智能的机器人代替人工作业。

可能是更清洁的新能源解决供电难题。

也可能是更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让环保不再是包袱。

这些现在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说不定哪天就成真了。

说到底这座"睡美人"值不值得等待?

答案肯定是值得的!

2700万吨的储量,3.8%的高品位这样的宝藏放在哪都是香饽饽。

不过话说回来在开发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确实是个技术活。

就像玩跷跷板一样,既不能太过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因噎废食。

期待有一天这座"睡美人"能在科技的魔力下苏醒,既能为国家创造价值,又能与自然和谐共处。

毕竟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应该追求的发展方式,不是吗?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1 阅读:225

久凌微读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