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传承中,“功夫”堪称瑰宝,或许有朋友会很自然想到李小龙,也是他将“功夫”一词传遍世界。但需要强调的是,李小龙只是“功夫”的代表人物,除他之外还有很多,例如叶问、黄飞鸿等;如果到了天津,那就是“津门大侠”霍元甲,以及他创办的精武门和那套颇为神秘的“迷踪拳”。
如今的“霍元甲”不单纯是一个侠客,他还是民族英雄,但“迷踪拳”仍显神秘,据说是密不外传的“武功秘籍”;对此,霍元甲玄孙“霍静虹”站了出来,其38岁学习“迷踪拳”并夺得全运会冠军,如今又着手修改“迷宗拳谱”。追溯历史,霍元甲有二子三女:霍东章,霍东阁、霍东清、霍东琳、霍东琴。长子“霍东章”不习武,次子“霍东阁”则武艺高强,16岁就在上海“精武会”任教,1924年在南洋泗水(印尼东爪哇省省会泗水市)成立“精武会南洋分会”。
霍家第三代人,“霍东阁”有三子:长子霍亚廷、次子霍文廷、三子霍文亮,“霍亚廷”就是霍静虹的爷爷,因此说,“霍静虹”是根红苗正的霍元甲玄孙。然而,霍家第三代人已经逐渐“弃武”;据霍静虹介绍:南洋那一支族人,主要以行医、开药厂为生;爷爷(霍亚廷)的几个兄弟,要么当工人,要么务农,均没有习武,也不爱好武术。“霍静虹”成了霍家第五代人中唯一习武的人,而她在38岁之前都还没有接触过“迷踪拳”;严格来说,“霍静虹”习武也是偶然,小时候她的哥哥身体不好,父亲有意送哥哥去体校学习武术套路来“强身健体”。
当时“霍静虹”还是个5岁的粘人小丫头。父亲送哥哥去体校学武,“霍静虹”哭闹着要和哥哥一起学;结果不到三个月,哥哥先受不了了,“小静虹”却对武术产生了兴趣,就这样留在体校继续学习武术套路。这里强调一点,霍静虹虽然是自幼习武的“科班”出身,但她学的与霍家武功没有一点关系;说到这或有朋友颇感遗憾,甚至会问“霍元甲威名赫赫,迷踪拳更是威震一方,怎么霍家后人却要抛弃这么好的东西呢?”
对历史有研究的朋友或许知道,近代曾有特殊时期,霍家有一支在南洋,这对“霍静虹”的爷爷影响很大。为保护家人,“霍静虹”的爷爷不允许家人再练霍家拳“爸爸小时候练过一段时间,但爷爷管得严,最后只得作罢。”还要强调一点,或许是“霍元甲”的名气太大,很多人都认为霍静虹是“津门大侠”的后人,就一定要会霍家拳;对于这一点,“霍静虹”非常烦恼:我不想活在霍元甲的光环下,我希望靠自己的本事得到周围人的认可。
正因如此,平时霍静虹非常低调,从不主动跟人说自己是霍元甲的后人,也不喜欢别人关注自己的生活;霍静虹2000年从北体大毕业,进入天津商学院(现在的天津商业大学)担任体育老师。后来在影视剧的推波助澜,出现了很多和“霍元甲”相关的争议;也有媒体找到霍家人,但霍静虹不会过多关注,也不主动“出头”;用她的话说:在我的理解中,霍元甲是民族英雄,是自己的祖先,但他的武术、他的事迹,跟我的工作、教学并没有太大联系。
再说名噪一时的“迷踪拳”,世人多以为这门功夫是“秘籍”;据史料记载,“迷踪拳”虽是霍元甲自创,但早已不再是秘籍,1910年就被精武会修改、汇编成为一套72式的“霍氏练手拳”。随着时代发展,“霍静虹”又是霍家年轻一代中唯一的习武之人,自然成了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霍氏练手拳”的代表人;此时的“霍静虹”其实已经38岁了,而且是第一次真正接触“迷踪拳”,这让她倍感压力“我不能给霍元甲这个名字抹黑”。
说到这或有朋友会问“自古拳怕少壮,38岁才开始学习迷踪拳,会不会太晚了?”这样的问题其实媒体记者也曾问过;霍静虹回答“我是武术套路科班出身,这似乎跟霍家武术没什么关系,但学武讲究一法通万法通,过去学习的武术套路给我带来很多优势,毕竟基本素质、基本功都是相似的。”这样的回答本身没什么,却引起了更大争议,尤其如今“各派掌门”纷纷被打倒后,越来越多人对“功夫”开始质疑;当然,也有不少人将希望寄托在“霍元甲后人”、“迷踪拳传人”的霍静虹身上。
霍静虹对此作出回答:在霍元甲,甚至比他更早的年代,时代要求“武术”必须要有防身和搏击的功能;但在现在的和平年代里,从推广的角度来讲,“健身”功能更重要一些。“武术”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锻炼意志品质,会刺激身体各个方面,从不舒服到逐渐适应,也是对自己一个意志和品质的磨练;据了解,霍静虹已开始着手修改“迷宗拳谱”,她的目标是:迷踪拳不是为了打打杀杀,而是霍元甲武术精神的代表;她希望让更多人接触迷踪拳,让霍元甲武术精神更加发扬光大。
据了解,如今“霍氏练手拳” 集太极、长拳、昙拳等各门武术于一炉。在劲力上颇有讲究,“刚劲”刚而不僵,“柔劲”柔而不软;其变化多在意料之外,由此得名“迷踪”,长于技击实用,不难于学,而难于练,更难于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