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餐第一大省:真香!但不养闲人

视觉志 2024-11-25 11:38:13

在湖北,“过早”是一天的序幕。

城市街头,摊位排间,热气升腾。

重油烧麦、面窝、油饺、欢喜坨、糯米包油条、油饼夹烧麦、热干面、牛肉面、早堂面、糊汤粉、酸米粉、鳝鱼粉……

纪录片《风味原产地·湖北》

人声鼎沸,锅勺碰撞,忙碌是常态。

千年来,长江穿城而过,将南北的风味与习惯融汇在这片土地上,流淌成烟火气浓郁的“过早文化”。

从楚地的历史传承,到今日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息,湖北的“过早”文化,每一口都在讲述属于这片土地的味道。

纪录片《寻味武汉》

武汉,汇两江,隔三镇,被誉为“九省通衢(qú)”。

江河纵横,桥梁尚未成网时,船是穿行两岸的主要交通工具,过江需要很长时间。

所以,人们在乘船时习惯带上一份早餐,这便有了“过早”一说。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秀才叶调元在《汉口竹枝词》中首次提到“过早”一词——“小家妇女学豪门,睡到晨时醒梦魂;且慢梳头先过早,糍粑油饺一齐吞。”

如今,武汉人的“过早文化”已经延续了百余年。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

清晨五点,武汉的街头仍是一片朦胧。

热干面的香气却已经在街头巷尾氤氲开来。

带着芝麻酱的腻甜,混合着油辣的劲道,像是城市初醒时慵懒的第一声闹铃。

摊主们守着一口沸腾的锅,熬的是面,也是时间。

武汉有句老话:“一碗热干面,吃出江城味。”

纪录片《寻味户部巷》

关于热干面的起源,街头巷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上世纪初,汉口码头有个叫蔡明纬的小商贩,挑着担子卖拌面。

一天,他剩了一些卖不完的面,不舍得浪费,便拌上芝麻油晾干,打算次日早上加热再卖。

哪知第二天,他心急火燎地将面煮热,却发现芝麻酱一浇,香味竟比头一天更浓了。

尝过的码头工人纷纷叫好,“热油拌面”从此一炮而红。

后来人们图省事,干脆叫它“热干面”。

武汉热干面

热干面的独特之处,除了根根劲道的碱水面,更在于一碗浓稠的芝麻酱。

选料讲究,上等芝麻,炒得微黄,不焦不生。

碾碎后缓缓调入开水,香味浓郁。

配上几滴武汉人偏爱的辣椒油,一抹蒜泥,再撒些葱花,舀一勺酸菜粒点缀。

在匆忙的早晨,拿着纸碗吸溜几口,总能给人一种莫名的踏实感。

武汉热干面

上世纪60年代,一群知青吃过后,根据歌曲《我爱祖国的蓝天》,还即兴改编了一首《我爱武汉热干面》:

“我爱武汉的热干面,二两糖票一毛钱;四季美的汤包鲜又美,老通城豆皮美又鲜;王家的烧饼又大又圆,一口就咬掉一大边。啊———要问武汉人爱什么,我爱———武汉的热干面———”

武汉热干面

如果说热干面是武汉人的“早餐标配”,那豆皮就是街头早餐的“豪华套餐”。

老武汉的街头巷尾,有人曾这样形容豆皮:“早晨的第一口(豆皮),是柴米油盐里的风雅。”

作为武汉早餐的灵魂之一,豆皮是外地游客眼中的“新奇”,却是武汉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关于豆皮的由来,外地人也许会疑惑,这跟北方的“豆腐皮”是啥关系?

其实毫无瓜葛。

纪录片《无饭不起早》

豆皮的皮,是用米浆或是绿豆、大米等食材制作而成。

薄薄的液体,摊在平底锅上,烙得焦香微脆。

再在中间加入厚厚的鸡蛋液摊平,铺上一层糯米,撒上肉丁、香菇丁、笋丁,层层叠加后翻卷压实。

最后切块装盘,外皮酥香,内里柔软。

三鲜豆皮

武汉的豆皮摊,最热闹的莫过于户部巷的小巷子。

油滋滋的豆皮,配上一杯淡淡的豆浆或米酒,像极了这座城市的另一面——快中有缓,忙里偷闲。

提起豆腐脑,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版本,而武汉的“甜豆腐脑”却自成一派。

“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

细腻柔滑的豆腐,浇上一勺白糖,甜香渗入每一口,唇齿间流转的是武汉伢子从小到大的温暖记忆。

武汉甜豆腐

初尝武汉糯米鸡的外地人,可能会对这个名字感到困惑,因为这里的“鸡”只是对外形的形容。

事实上,武汉糯米鸡是“糯”的极致体现:

金黄酥脆的外皮包裹着饱满的糯米团,入口油香扑鼻,米粒在舌尖软糯分明。

武汉糯米鸡

高碳的硬核早餐,自然也少不了口口相传的欢喜坨。

欢喜坨也叫麻团,是一种传统的油炸点心,外形圆润,寓意团圆与幸福。

用糯米粉揉成面团,裹上白芝麻,入锅炸至金黄,出锅后的欢喜坨外壳酥脆,内里软糯。

麻团可包甜馅儿,通常以红糖、芝麻、花生为主,有的版本还会加入桂花碎,增添清香。

欢喜坨

其实,之所以武汉早餐多以“高碳水”居多,是源于武汉作为长江之滨的重要港口城市。

自晚清时期通商开埠以来,汉口因其在长江经济带的战略位置而迅速崛起。

城市的繁荣,吸引了大量的码头工人前来谋生。这些工人们的日常生活节奏被码头的工作所主宰,他们往往在破晓前开始一天的辛劳。

为了应对长时间的体力劳动以及江风的侵袭,码头工人们需要摄取足够多的热量和持久的能量。

因此,武汉的早餐便以“顶饱”著称。

常见的食物如糯米制品或重油食品,都是为了在胃中存储足够的能量,以减少劳作时的饥饿感。

武汉美食汇总

不同于热干面的干拌风格,糊汤粉更注重一碗热汤的滋味。

糊汤的汤底通常用鱼熬制,透着浓郁的鲜香,配上滑嫩的米粉,再撒入葱花、胡椒和辣油,简单的调料却成就了一碗极致鲜美。

纪录片《寻味户部巷》

还有满口留香的鸡冠饺、面窝、汽水包、藕汤......

当然,湖北的早餐,从不止于武汉这一份的热气腾腾。

荆州的糯米包油条,是这座城市的早餐名片。

香甜的糯米饭配上酥脆的油条,十几种小菜均匀地包裹在其中,层次分明,像极了荆州这座城市的性格——外冷内热,轻巧而坚定。

纪录片《寻味武汉》

长湖鱼糕更是一绝。

取长湖草鱼为主料,辅以淀粉、蛋清、生姜等,鱼泥调匀后摊成饼形,入蒸笼大火蒸制。

蒸熟后的鱼肉细腻绵密,入口即化,带着江湖特有的水鲜味道。

也难怪乾隆皇帝吃完也连连夸赞:“食鱼不见鱼,可人百合糕。”

长湖鱼糕

隔壁公安县的锅盔,外酥内韧。

白糖、瘦肉、梅菜、牛肉、红糖等馅料,应有尽有,一口下去尽是满足。

公安县锅盔

监利市的红糖发糕,松软的糯米糕点夹杂着红糖的甜香,一口是甜蜜,二口是回味。

监利市的红糖发糕

沿着长江向东北方远眺,襄阳的清晨不太急躁,炊烟升腾,人们手里端着的,是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

襄阳人常说:“吃牛肉面,得出汗,才能对得起这一天。”

襄阳牛肉面素有:“一辣二麻三鲜”的美誉。

汤头浓郁,牛肉软烂,面条筋道有力,像极了襄阳的奔放与豪迈;

襄阳牛肉面 图片来源@湖北文旅

襄阳还有诸多面条种类,比如以牛杂为主的窝子面,碱面过油,根根分明,筋道浓郁,是襄阳早餐摊的硬核担当。

豆腐海带面的大方清新,泡菜面的微酸爽口,鸡汤面的温润浓厚,每一碗都各具风味。

更不用说带点“野趣”的猪血面、羊血面......尝一口真叫人欲罢不能。

襄阳猪血面 图片来源@襄阳食记

沿江向东南,孝感的米酒汤圆,小巧糯滑,汤圆浸在香甜的米酒汤中,柔和了清晨的凉意。

而将糯米蒸熟后拉成长条,放入孝感米酒中浸泡,撒上几粒糖桂花、枸杞和金桔饼,就成了糊汤米酒。

糯米条吸收米酒的醇香,变得更加柔韧有嚼劲,米酒的酸甜口感与糖桂花的清香完美融合。

对酒的热爱,也让孝感的“早酒文化”(早上饮酒),流传至今。

孝感米酒汤圆

云梦鱼面也是一绝。

云梦县当地有一句歌谣,道尽了云梦鱼面的天时地利:桂花潭的碱性潭水养出肥美的鱼,凤凰台的日光赋予面条最自然的晾晒工艺。

鱼浆与面粉的结合,留住了鱼的鲜香。鱼面一拆,或入骨汤,或入锅炒,入口虽不见鱼,却每一口都是鲜。

云梦鱼面

与云梦鱼面不同,黄梅鱼面则另辟蹊径,突出一个“捶”字。

用木棰将鱼肉与红薯粉锤捣成泥,筋道细腻,入口带着江河的鲜甜。

每一碗黄梅鱼面都饱含500年的传承记忆,那锤打之声像极了过年的乡间回响,敲开的是时间的厚重,也是舌尖的喜悦。

黄梅鱼面

潜江的财鱼面,是对“鲜”字的执念。

清晨四点,面馆师傅已经在菜场挑选最新鲜的黑鱼;六点半,现杀现煮,汤头翻滚,风味浓郁。

也正是为了这一口的鲜,潜江人早起的身影,成了这座城市勤劳的写照。

潜江的财鱼面

与武汉的快速节奏不同,黄冈的早餐融入了黄鹤楼的遗韵,带着一点儒雅,又不失民间的烟火气。

麻城的肉糕,鱼肉与五花肉完美结合,鲜嫩多汁,柔软又有韧劲。

麻城肉糕

黄州的甜烧梅,酥皮包裹香甜馅料,尤以桂花、花生、葡萄干、豆沙为甚。

外形如梅花盛开,一口下去甜而不腻,层次丰富。

黄州甜烧麦 (图源@湖北楚菜研究院)

黄州三绝之一的东坡饼,传承千年的香酥风味,甜咸交融,一口下去,尤为酥脆,又名为甚酥;

黄州东坡饼

大金的肥肠粉,粉条滑嫩,肥肠鲜香,特制调料让味蕾彻底绽放。

大金肥肠粉

沿着长江一路向东,或者顺着汉水向西,湖北的每一座城都有自己的清晨模样。

恩施的油茶汤、土家酱香饼......

十堰的房县小笼包、三合汤......

宜昌的凉虾、合渣......

荆门的矮子馅饼、钟祥米茶......

每一种早餐,都是这座城市的自画像,不张扬,却在不经意间让人记住了它的味道,也记住了它的脾气。

纪录片《风味原产地》

追本溯源,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古籍《楚辞·招魂》的字里行间,楚地筵席的盛景便已铺陈开来。

麻花、馓子、蜜糖糕、油炸饼......

它们的香气裹挟着楚宫的歌声与长袖翩跹,飘散进了千年的岁月里,成了湖北风味的滥觞。

千百年来,湖北小吃如画。

或轻描淡写,或泼墨重彩。

香气氤氲江汉平原,如晨雾笼人心,也笼旧梦。

过早一碗,舌尖留韵,岁月成章,点点滴滴皆故事长。

纪录片《寻味武汉》

湖北早餐,“不养闲人”。

武汉作为九省通衢(qú)之地,每天清晨,数以百万计的人在路上疾行。

他们挤公交、骑电动车、赶地铁。对于这些行色匆匆的身影来说,一份热腾腾的早餐就成了他们一天中最重要的“补给站”。

纪录片《寻味武汉》

据统计,无论是上班族还是学生党,他们一顿早餐的平均时间仅有5到8分钟。因此,很多湖北人早已练就出一套独特的“早餐杂技”。

尤其是在武汉,你会看到不少上班族一边骑着自行车,一边舀着汤面;学生党则是左手稳托碗盘,右手敏捷搅动,连小拇指都不放过,巧挂一枚卤鸡蛋。

纪录片《无饭不起早》截图

吃早餐的人忙,做早餐的人更忙。

一位热干面摊主接受采访时提到,他每天清晨能卖出超过400碗面。

他笑着说:“手腕经常酸痛,但没办法,早晨的节奏要跟上,晚一分钟,顾客就急了。”

为了保证新鲜食材供应,早餐摊主通常凌晨三四点起床。他们要赶在顾客到来之前完成所有的准备工作:揉面、炸豆皮、煮汤、调配佐料。

到了凌晨五六点钟,摊位前便已挤满顾客,而摊主们一站就是数十个小时。

纪录片《寻味武汉》

据报道,武汉市早餐行业的摊主工作时间普遍达到每日12小时以上。

有一位经营糯米包油条的夫妻摊档,两人每天凌晨三点开始工作,上午十点收摊,接着采购食材,晚上准备第二天的糯米和调料。

丈夫坦言:“一天站十几个小时,脚底都是酸的,但我们的早餐摊已经开了20年,老顾客一早来吃,我怎么能偷懒?”

当城市还在沉睡时,早餐摊主已经点亮了街头的灯光。

从烧开的锅炉到热气腾腾的食物,摊主的一天从黎明前的黑暗开始,用满手的油渍和满脸的汗水换来顾客的一句“好吃”。

有数据显示,截止到2023年,武汉市约有3万多家早餐摊,其中一半都是卖热干面的。每天仅仅是武汉本地人就要吃掉400多万碗热干面。

光是热干面,一年的产值就能超过20亿元,而热干面的直接从业人员现今已超过10万人。

纪录片《寻味武汉》

随着现代化的浪潮涌进湖北,早餐摊的热闹如今也搬进了外卖平台的页面里。

从前,码头上的摊贩,一手拌面,一手抖筷,人们围观其间,烟火气息满载而来。如今,只需要动动指尖,一碗热干面就会穿越整个城市,稳稳地送到食客面前。

西式早餐也开始流行了,现在奶油夹心三明治和三鲜豆皮经常在同一个摊位上卖。年轻人对早餐的要求,也不再单纯图便捷与美味,还多了些新奇的花样。

可乐热干面,牛油果热干面......黑暗料理层出不穷;

芝士鸡排热干面,奶酪热干面,榴莲热干面,面包辣白菜夹热干面......中西合璧玩得起飞。

DIY热干面的花样五花八门。

网友花式吃热干面

庆幸,在这些变化中,湖北的脚步没有停下,它的烟火气,也从未远去。

所以,什么是湖北人的终极浪漫?

是一日三餐的烟火,也是四季轮回的柔情。

清晨的“过早”,是城市的序曲;

边走边吃,是江城风光。

纪录片《寻味武汉》

热干面筋道香浓,写尽武汉的烟火;

米酒清甜悠长,留住岁月的回响。

葱香武昌鱼,是江河的馈赠;

滑润荆州鱼糕,是匠心的诗行。

春日鳝鱼鲜香滑嫩,秋冬藕汤醇厚悠远。

小龙虾麻辣过瘾,街巷间人声鼎沸。

旧时挑担声未远,今朝摊贩意犹忙。

百年风雨,几代人间;

烟火不老,味道不忘。

看到这里,你“鄂”了吗?

参考文献:

《武汉市早餐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监制:视觉志

编辑:鹿

视频号:视觉志

1 阅读:543

视觉志

简介:你陪着我的时候,我没羡慕过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