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毛主席游孔庙,对旁人打趣地说道:我考考你们,孔子姓什么?

情自阑珊晚 2025-04-21 15:27:06

2020年12月26号,山东济宁邹城后八里村搞了个大活动,全国老百姓都盯着呢。这天正好是毛主席122岁诞辰,邹城后八里村的伟人广场上,全国个头最高的毛主席铜像就这么跟大家见面了。这铜像有13.97米高,一看就特显毛主席那种大气派。

让全国上下都感到意外的是,八里村的村民们居然自己掏钱建了这尊铜像。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后代能够时刻看到毛主席的雕像,学习他的伟大精神,并且时刻提醒孩子们,现在的好日子是多么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山东,是咱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开始的地方之一,一直以来都有着“讲礼数的地方”这样的好名声。说到山东的济宁市,那可是孔子和孟子的老家,因为被称为“孔孟的家乡”,引来了好多大人物。就连毛主席都去过那儿两次,特意跑到曲阜去逛了逛孔庙。

毛主席两次到访曲阜,每次都留下了很深的记忆。

一、我去过孔老夫子出生的那个地方两次。

1965年6月13号那天,毛主席跟越南的头儿胡志明见面。一听胡志明刚去过“三孔”,毛主席立马来了精神,说他也去过孔老夫子老家两趟呢。“头一回啊,那得是四十多年前喽,第二次嘛,就是咱们国家解放以后的事儿了。”

1920年4月11日那天,毛泽东原本打算留在北京,忙着组织反对张作霖的请愿活动。但因为他得赶去上海,送第二批要去法国留学的人出国,所以只能放下北京的事儿,急匆匆跑到上海去了。

在去往上海的路上,毛泽东偶然间遇到了孔子的老家,有了第一次接触。

在曲阜的阙里地方,毛泽东心里充满了敬意,他同好友们一一走访了孔府、孔庙,还有孔林,并且在孔子的墓前进行了祭拜。

毛泽东不光在曲阜待了一段时间,他还去了济南、泰山这些地儿,到处逛逛看看。这么一来二去,等他到达上海的时候,已经是6月7号了,前前后后加起来,总共花了25天时间。

1936年7月份,美国记者来采访毛泽东时,他自个儿讲起了去祭拜孔子墓的事儿:

原本打算在南京稍微歇歇脚,但听说曲阜就在前头,我立马改变主意,决定在曲阜下车。接着,我就直奔孔子墓去了。走到孔庙边上,我还瞅见了那棵据说是孔子亲手种下的老树。不光如此,我还特意跑到孔子弟子颜回常去的河边转了转,也去了孟子的老家看看……

毛泽东到了曲阜后下车,他对圣人特别尊敬和喜欢,迫不及待地钻研起传统文化来。

二、其实孔子并不姓孔说起来可能让人惊讶,但孔子他老人家其实并不姓孔。

跟头一回半路下车的情况差不多,毛主席第二次到曲阜也是临时起意,没在原计划里。

1952年10月28号那天,跟以前大不一样,这时候的中国已经变了样,不再是老样子了。毛泽东再次来到曲阜,这时的他,已经是个响当当的大领袖了。他身旁跟着杨尚昆、罗瑞卿这些中央的大领导,还有曲阜县的书记孔子玉。一行人一块儿去孔庙逛了逛,又到孔夫子墓前拜了拜。

去孔庙大成殿参观时,毛主席一直和身边的人聊着孔孟这些古代圣贤。说到为啥这地方叫“大成殿”,毛主席立马就接上了话,给大伙儿解释:“大成啊,这是孟子对孔子的称赞。你们应该都听过‘孔子之谓集大成者’这句话吧!”这话就像是给大伙儿开了个头,接着大家伙就继续聊开了。

大家看到毛主席心情这么好,都不敢打断他,就笑着回应说:“明白,明白的,都明白……”

不只是孟子特别尊敬孔子,其实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大多数也都对孔夫子赞不绝口。他们一代接着一代,不停地给孔子戴高帽,就这么把孔子捧到了一个后人根本达不到的高度……

一说起话来,就收不住了。大家看到主席这么平易近人,都争先恐后地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特别是曲阜县的县委书记孔子玉,他是孔子的后人,心里头一门心思想着给主席介绍些啥。可能是心里头太激动了,孔子玉一时间也没注意到自己说的话不太合适,竟然开始讲起古代皇帝给孔子的封号来了。

等大家发现话说得不太对劲时,已经来不及了,想拦都拦不住。

不过,毛主席没啥特别反应,还是那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微笑着听孔子玉介绍。等孔子玉说完,他哈哈一笑,风趣地打趣道:“这孔夫子啊,一年比一年混得好,每代人都给他升职加薪呢!”

这话一说完,大家悬着的心都落回了原地,心里头不约而同地舒坦了许多,跟着就咧开嘴乐呵起来。

随后,毛主席冷不丁地提了个问题,让大家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来,我问问大伙儿,你们知道孔子到底姓啥不?这话一说,大家伙儿立马都不吭声了,许世友、罗瑞卿他们几个互相瞅着,一脸懵,心里都嘀咕:“孔子,那不就是姓孔嘛?”

看到大家都没吭声,毛主席先乐呵了几声,然后就给大家说明白孔子到底姓啥。“孔子嘛,他是殷商那些贵族的后代,跟商纣王一样,姓的是那个‘子’之前的那个字!”

解释一说出来,大家一下子就全明白了。瞧着大家脸上那丰富的表情,毛主席也没停顿,继续往下说:“到后来,商纣王被推翻,开始分封诸侯的时候,孔子的老祖宗就成了宋国的老大……”

时间过得飞快,就像听毛主席讲话那会儿,大家不知不觉就把孔庙全逛完了。这时候,所有人,包括毛主席,都玩得特别开心。为了不让毛主席扫兴,大家合计了一下,决定先让他在孔府小憩半个小时。等休息好了,再继续去孔林逛逛,既然来了,就得玩个痛快。

不过,去孔林那会儿,孔子玉他们差点被吓得不轻,腿都软了。孔林嘛,是孔家的专属坟地,里面上万棵老树密密麻麻,环境复杂得很,出点意外或者人为的事儿,那可太容易了。

毛主席还没到孔林那会儿,他的警卫们早就把孔林来来回回搜了好多遍了,生怕有坏人趁机捣乱。等毛主席一踏进孔林,大家伙儿的心都跟着吊到了嗓子眼儿,特别是那些警卫,眼睛瞪得圆圆的,一刻不停地盯着周围。

时间悄悄地溜走,没啥突发情况,孔子玉在前面带路,毛主席他们一伙人正打算迈过洙水桥,往孔子墓那边去。

“咚!”一声巨响猛地传来,让大家刚放松的神经一下子紧绷起来。特别是孔子玉,心里吓得直哆嗦,腿都软了。为了这次迎接毛主席,他可是下了大力气的。

跟大伙儿的反应大不一样,毛主席显得格外沉着。战场上那些风浪他都见过,所以这次他压根儿没咋动弹,反倒是伸出手,轻轻拍了拍孔子玉的肩膀,随口问道:“你们这儿,枪声常响吗?”

孔子玉慌得不行,思考都乱了套,他说:“不怎么打,就是,偶尔会打一下。”这时候,他脑子里早就乱糟糟的了。

说一下情况!刚才那声巨响,是轮胎炸了!大伙儿正琢磨着怎么安全送毛主席坐车走呢,后面开车的那位同志急急忙忙跑过来,把事情一五一十说了。

大家听完报告,都憋着一口气,打算跟主席汇报情况,结果一瞧,嘿,原本就在旁边的毛主席,不知何时已经走过了桥,站到了孔子墓那儿了。

上午11点的时候,毛主席他们才从孔林出来,回到车里。之前在孔子墓前,毛主席一直没怎么说话,但上车那一刻,他突然有感而发:“我小时候啊,学的都是孔孟之道,虽说现在看,有些东西是有些老旧了,但孔子的那些思想对我帮助还是挺大的。说实话,要没孔夫子,我可能连字都不认识呢!”

就像毛主席讲过的那样,他对孔子是既赞扬又批评的。他赞成孔子的部分观点,但也觉得有些想法是不对的,得丢掉。

三、挑好的学,扔掉坏的在学习的路上,咱们得会挑挑拣拣。就像挑水果,得挑那些新鲜又甜的,把那些烂的、坏的扔掉。学习也一样,得把有用的、精华的部分留下来,把那些没意义、糟粕的东西去掉。这样,咱们才能学到真东西,不被乱七八糟的东西给耽误了。毕竟,时间宝贵,咱们得用在刀刃上,学点实在的,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在很多公开场合,不止一次地谈到孔子,主要是从他的历史地位以及对教育的贡献这两块来说的,都是给的正面评价。

1964年2月13号那天,春节座谈会上聊到教育时,毛泽东对孔子的教育理念表示了赞同。他说:“孔老夫子的那些老传统,咱们可得好好守着,毕竟实践才能出真本事嘛,孔子那一肚子学问,不也是自己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出来的?”

不过,毛主席觉得孔子的思想得从两个角度去看,不能走极端,更不能迷信。对那些对社会进步没啥好处的孔子想法和说话,咱们得扔掉。毛主席心里一直装着老百姓,所以他对那些孔子学说里搞等级、有歧视的错误观念,从头到尾都是不认可的。

挺有意思的是,毛主席有次跟治他眼病的医生聊天,风趣地说了说他对等级观念的不满。

1975年春天那会儿,毛主席的眼睛突然间出了问题。管照顾毛主席日常的工作人员,就赶紧给毛主席找来了北京当时很有名的眼科大夫唐由之。

没想到,毛主席竟然把这事儿提升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他说:“你别老按照孔老夫子那套‘顺其自然’来办事,得学学鲁迅先生讲的那个‘由它去’的态度。”

从毛主席小时候一直到他老年,他对孔子思想的态度和评价都不一样。但有一点很明显,那就是毛主席始终在追求那些对国家、人民和社会进步有益的正确思想。他总在说,我们得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孔子和儒学,不能死守老一套,得跟着时代走,不断从那些优秀的思想文化里找宝贝。

0 阅读:7
情自阑珊晚

情自阑珊晚

情自阑珊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