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高中开了个会,听起来挺平常。但琢磨琢磨,这“平常”里头,藏着不少门道。你想啊,一个学校,为啥要专门开个全体教职工大会,还围绕着“外出学习经验分享”、“教学规范月总结”、“优秀表彰”这仨事儿?
先说说这“外出学习经验分享”。几个青年备课组长去河北取经,回来汇报高效课堂、备课方式、班级管理。这事儿挺好,但仔细想想,为啥要去河北?是河北的教育模式特别先进?还是咱自己的老师不够优秀?当然,学习先进经验肯定没错,但如果只是照搬照抄,不结合自身实际,那可能就成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而且,这“高效课堂”、“备课方式”、“班级管理”,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老生常谈”?这些东西,难道不是每个老师都应该具备的基本功吗?现在专门拿出来讲,是不是说明,在某些方面,咱的老师还存在不足?再说说这“教学规范月总结”。
副校长总结了一个多月的教学工作,从教学计划到课堂管理,从作业批改到教学反思,听起来面面俱到。但问题是,这些难道不是应该长期坚持的吗?为啥要搞一个“规范月”?是不是平时就没这么规范?这就像“集中整治”,往往是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不得不搞一次“大扫除”。
另外,这总结里头提到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具体是啥?是老师们上课照本宣科?还是作业批改敷衍了事?又或者,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光靠一次“规范月”就能解决吗?恐怕还得从更深层次的原因入手。
还有这“优秀表彰”。表彰先进当然是好事,能激励大家积极向上。但问题是,评判“优秀”的标准是啥?是考试成绩?还是学生评价?
又或者,是领导满意度?不同的标准,会导向不同的结果。如果只看考试成绩,那可能就会鼓励老师们“唯分数论”,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背后,其实反映了教育评价体系的复杂性。一方面,学校需要用一些指标来衡量教学质量,激励老师们努力工作。
但另一方面,这些指标又很容易被“异化”,导致老师们为了追求指标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而说到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还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是让学生考上好大学?
还是让学生成为一个健全的人?这些问题,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更不是流水线生产。从甘泉高中的这次大会,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日常工作,更看到了教育体制的某些缩影。我们习惯于用各种各样的“规范”、“指标”、“考核”来管理学校、管理老师,但往往忽略了教育最核心的东西——那就是对人的关怀,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以及对教育规律的遵循。回到开头,甘泉高中这次大会,也许真的能起到一些积极作用,比如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水平,规范教学行为。但如果我们只是把目光停留在这些表面现象上,而忽略了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那恐怕就有点儿“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教育改革,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