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风徐来(江苏宝应:徐汝清)
小时候,我就喜欢写作文,初中二年级上学期起就担任宝应县中学黑板报、广播站编委兼记者组长。高中毕业以后,到乡政府办公室工作,开始帮乡政府写材料,前后写了三十多年,还常常为省、市、县广播电台和一些报刊撰写稿件,乡亲们美称我是水泗乡的一支“铁笔"。五十几岁以后,自己觉得年老了,也就懒得动笔了,好像是“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了,我这支铁笔也就慢慢地生了锈。1995年秋末,县委组织发动全县人民疏浚大官河。乡领导黄才堂、胡安选、潘诒广找我:“县委组织的大官河工程是一项大比武工程,党委决定在乡工程指挥部办个工地广播站,直接指挥全乡人民的工地战斗,请您老挂个帅。"当时,我感到很为难,便犹豫起来:“近几年,我动笔不多了!”“生姜还是老的辣,老将上阵一顶两啊!”乡领导鼓励我。
我把广播站选择在工地前沿阵地--黄荡村大桥头旁。我们在工地上接线安装了8只25瓦高音喇叭,一台25瓦扩音机,全乡整个工地上,广播喇叭声响彻云霄,连成一片。我们从清晨四点钟至晚上六点钟,实行全天广播,除了转播中央电台、县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以外,还播放一些水乡群众爱听的淮剧唱片,作为民工的娱乐生活,其余时间就要播送工地新闻。我们便不辞辛劳地深入工地去采访,并迅速编写成稿件,及时地播放。全乡民工在开挖龙沟阶段就打了第一个漂亮仗,干群士气高昂,乡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徐汝章恳切地对我讲:“我们的工程顺利进展,能不能在县电台播出呢!老站长啊,你能在县电台广播我们一篇稿件,就奖励你一包红塔山!"副总指挥周乃前、潘诒广也在一旁加紧动员我。我满怀信心地说:“不要香烟,尽量争取!”由于我们工地广播站新闻宣传迅速及时、生动活泼,广大干群都很爱听,不少村的带队干部也忙中偷闲亲自动笔为我站写稿,二十几天时间内我和朱树青共采访、编写稿件1086篇,县电台每天都播我们一至两篇稿件,这就充分调动了广大干群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工程进展。水泗乡以前一直是纯水荡地区,这里的群众撑船是能手,长藕是内行,挑担子却不行,加上水泗的工段都在水泗境内,老荡区淤泥多、塌方大,但在工地广播的宣传鼓动下,广大干群苦干实干加巧干,不但进度快,而且质量高,终于夺得了大官河工程先进红旗。有一天,县大官河工程总指挥、县委韩国柱副书记到水泗工地检查工作,在副总指挥张宝善、县工程技术员杨润祜、庄志明、乡工程副总指挥胡安选的陪同下,来到我们工地广播站,稍作寒暄以后,韩书记特地站起来,热情地和我握握手:“徐老站长啊,您太辛苦啦!你们对大官河工程贡献很大啊,你们的广播宣传稿件写得很好。现在,我希望你们的稿件不但要在县广播电台播出,还要向《宝应报》、《扬州日报》投稿!”“扬州日报?我们的稿件能行吗?”“能行,我在工地上听了你们的广播,稿件质量确实不错的!”韩书记的话鼓励了我,《宝应报》、《扬州日报》终于发表了我们几篇稿件,我的信心更足了,心里想:“我这支铁笔还未生锈呢!也不能让它生锈呀!"从那以后,我振奋精神,重新拿起笔写稿件,《扬州日报》、《新华日报》、《江苏经济报》、《江苏法制报》、《江苏农科报》、《中国特产报》等报刊上陆续发表了我的稿件。《扬州供用电报》总编辑,亲自帮我修改过稿件,并打电话指导我写稿;《扬州消费报》总编,两次亲笔写信鼓励我,并聘请我为特约记者。县文联、县作撰文表扬我老骥伏枥、笔耕不辍。
1997年,我退休以后,更着手学写散文。不少人问我:“老徐啊,你这样辛辛苦苦地写稿子,能赚个香烟费吗?”好多同志也劝说我“退休了,打打牌、玩玩吧!何必再去动脑筋写稿子!”其实,我写稿子并不赚钱,打字、复印、邮资等各项费用开支较大,我写稿子也确实不是为了赚钱“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学写散文是我的老年爱好。我要把亲见、亲闻、亲身经历的事情,通过合理联想和艺术加工写成文字,并盼望着报刊编辑同志帮我修改得以发表,和老友们共享欢乐,对年轻人能有所启迪,同时也记载着历史发展的痕迹,为社会发挥自己的余热。几年来,我已写下二十多万字的文学作品,陆续不断地在江苏、山东、湖南、陕西、广东、广西、浙江、海南、重庆、上海等二十几个省、市的报刊发表,还有的稿件发表在《农民日报》、《法制日报》、《中国文学故事报》、《中华读书报》、《中国水利报》、《中国医学报》、《中国红十字报》等二十余家报纸。每当我收到一份样报,心中总有说不出的喜悦!报中取乐,其乐无穷。只要一息尚存,决心笔耕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