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真情从头说

翠巧谈文化 2024-10-27 04:41:07

一一那些关于老民师的事

民办教师是一个社会的遗留问题,也是很难界定的事,由于年代久远,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的差异,因而就有扑朔迷离之感,有争议是在所难免。有问题而不刻意地回避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依照事情本来的是非曲直,还真相于民众,这是所有人的共同心愿,若是一味拱火,唯恐事态不乱,那就有违良心,为天地所不容!

对于董老师和梓涵老师的争执,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都想还公道于民众,皆不计较个人私利。凭着我的直觉,董老师是个富有正义感的人,不存在恶毒攻击之说,是和网络喷子有本质的区别,梓涵老师更是人尽皆知,那么矛盾的焦点是什么?为什么唇枪舌剑,擦枪走火呢?这正是今天所要讨论的话题。

矛盾的焦点是在对民办教师的认定方面。笼统地说法也就约定俗成的说法,习惯于把没有编制的老教师(包括当年的代课教师,乡聘教师,雇佣教师以及幼师),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的确有不妥之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站在董老师一边来说,你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认定,按照我当时的回忆,也符合事实,对民办教师的认定以一九八四年为准,记待当时我上小学四年级,当时所有在职民师统一考试,当然部分符合条件免考教师除外,之后以考试成绩为准,把一些成绩优秀者定为在册民师,记录存档,这就是后耒说的严格意义上的老民师。

问题就出在不在编而确实在岗的一部分老师,如果当时采用一刀切,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就拿我村学校实际情为例,当时中小学共八个教学班,仅有两个公办老师,再加两免考老师,还有一个在册民师,满打满算也仅有五个教师,所以当时的实际情况下,名义上的辞退,而实际上仍然从事教学工作。像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二oo五年前后,其间是根据实际情况分批辞退的,其中的情况是错综复杂的,总而言之,他们教龄或长或短,又真真切切地为教育而奉献过,干着有份无名的工作。

回头再表梓涵老师,而梓涵老师所指的老民师他的主要群体正是上述的'′老民师`′,当然也会有后来参加工作的部分年轻''民师′′。后来到二0一三年,国家又有新政策,实行民师养老补贴制度,限定于一九八九年以前参加工作的民师,按其教龄以每月十元为标准(每教一年,每月补助十元),至今为至我们这里依然执行着这个标准。不到六十岁分文不取。

到此为止,问题已经基本说清楚了,董老师说的民师都转正了,也确有其事,当时的老民师先后都转为公办,即使个别老民师已到退休年龄无法转为公办的,也享受在册民师待遇,大概一月有一千多元的退休金。如果是针对这一群体而言,老民师的确不复存在,如果他们再闹个不停,那简直是得寸进尺,不合常理。

问题的关键是那些被辞退的老民师的养老问题,才是梓涵老师奔老呼告的真正群体。董老师,你做为处理民师事务的专业人土,相信在这方面比我们有更多话语权,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还是故意地移花接木,偷换概念,也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为什么有些人避重就轻,顾此而言彼,实在是令人费解。你也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当年已成为民转公的教师又有谁上着头发装秃子,一方面享受着退休工资,又要和老民师一块讨要养老补贴呢?再说,为老民师发放养老补贴,如果说老民师就根本不存在,那怎么会有养老补贴之说呢?

我们都是明白人,同样都是为人师表,为什么却在刀口向内,不断攻击,自相残杀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人凭良心事凭理,矢口否认为何情?灯不拨不亮,路不指不明,理不辨不透。但愿我的一番话,能够和解两个人的恩怨情仇,化干戈为玉帛,以平和之心,做平常之事,真正称得上师之表率,为人楷模。说的太多有伤大雅,总之我们都是明白人,有什么不能握手言和的。我们是素不相识的三个人,是互联网把我们成就在一起,感互联网这一平台,感谢所有的志同道合之士的共同努力,心有阳光,必定是光辉的明天。衷心

的祝愿大家握手言和,去异求同,达成共识,携手未来。

0 阅读:0
翠巧谈文化

翠巧谈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