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割地赔款到世界霸主——苏联崛起的奇迹

近代史知识分子 2024-10-01 04:46:25

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开生面的历史军事故事。

一座要塞的变迁

在俄国、波兰和立陶宛的交界处,穆哈维茨河和布格河汇合到了一起,著名的布列斯特要塞就矗立在这里。这座要塞始建于19世纪初,击败拿破仑后,当时的沙皇政府决定把布列斯特变成俄军在其西部各省的一个主要据点。

一战爆发后,俄军意识到,古老的要塞已经在新的战争手段面前失去了作用,在将所有的大炮都迁往前线后,这里变成了仓库和预备师的基地,1915年夏天,当德军逼近后,俄国人一枪未放就放弃了它。在后来的一战期间,德国人一直占据着这里。

为了退出战争,为了给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喘息的时间,1918年,在这里签署了著名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按照和约,苏俄割让了323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

德国战败后,波兰人又来趁火打劫了,虽然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划定的俄国与波兰之间的民族疆界是以布格河为界的,但最终的界线却是由波兰军队在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决定的——在1921年3月签署的《里加条约》中,苏联把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割让给了波兰——在此后的近20年时间里,波兰军队一直在布列斯特要塞作威作福。

到了1939年,这回轮到苏联和德国一起进攻波兰了,德国人占领了它,然后根据苏德两国的协议将其转交给了俄国人,这座要塞又再次升起了苏联国旗。

短短几十年里,这个要塞就三度易手。它默默地见证了,羸弱的苏俄是如何一步一步在20年里,一跃成为世界强国的。

被世界围困的国家

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在刚刚取得政权的时候还是一个少数派政党,没有电影里面人民群众的一呼百应,只有在背后怀疑地注视它的眼光;而那些参加了帮助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革命者们”,几乎全部对它恨之入骨。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一开始就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猛烈进攻,即便在各国列强和仆从们停止正面进攻的尝试后,他们仍然力图困死俄国。

在列宁的领导下战胜了外国的干涉并赢得了内战胜利后,布尔什维克的地位得以稳固,在战争中诞生并成长起来的契卡和红军严密守护着它。

苏俄政权拯救出来的国度满目疮痍、民生凋敝、经济崩溃:

在内战之前,俄国原本就是欧洲列强中工业化程度最低的一个国家,在这个横跨欧亚的帝国中,85%以上的人口从事着农业,依靠的却仍旧是数百年以来不曾变化的耕作方法。被推翻的沙俄政府的工业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从外国的原料、外国的技术人员,而最依赖的还是外国的资本。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俄国损失了比美国、英国国、意大利和法国加起来还要多的人口——这也在实质上摧毁了俄国的农业和工业。

一系列独立国家——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和芬兰,纷纷脱离了沙俄小爸爸“温暖”的怀抱,自己开门立户了——结果就是俄国人花费了那么多年费劲心机和手段弄到手的波罗的海海岸线又长上翅膀飞跑了。

波兰夺走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一大片说俄语的地区,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俄罗斯的粮仓;至于乌克兰剩下的部分,他们和高加索在闹腾着要分离出去;而在这两块土地上的巴库的油田、乌克兰的粮食和矿产,恰恰是虚弱的苏联赖以恢复实力的基础。

大战和内战给俄国带来了灾难性的经济后果:外部供应完全断绝;因为外国的干涉战争,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又丢掉了对于基本的煤、钢和工业中心所在地区的控制;苏维埃政府只能依靠滥发钞票,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的赤字财政来换取资源。

到了1918—1919年,极度的通货膨胀已经让货币的购买力降低到了近乎为零的地步,苏维埃政府只好实行了强迫征集。这个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的农产品强制征收和对中央军队、部门的配给制度取代了自由市场,但是同样没有让俄国的经济得以恢复:

对财物的破坏、运输失控和行政混乱成为了普遍现象,农民反对强迫征集,他们不但不交出农产品,还主动削减了种植面积;工厂的工人们的平均生产率降到了战前1/3的水平:工人和基层农民们都越来越敌视“新的共产主义奴隶制度”。

当混乱的内战在1920年10月结束时,再度被控制苏俄政府的领土里,工业总产量只有战前的14.5%,全国有一半的农田无人耕作;而卢布的价值只有 1917年10月时候的1%。

就像一个冷笑话讲的那样:1920时的苏联,唯一不存在的东西就是马克斯主义革命的土壤——无产阶级。因为当时全国总人口的80%都是农民,而这些人基本上全是文盲,刚刚摆脱了农奴状态的他们,因为数年的战争和饥荒而精疲力尽。他们支持列宁的唯一原因,就是列宁答应他们,战争结束就会把土地分配给他们。

而这位红色领袖同样清楚,要不了多久他们还得把土地归还给国家。

因为想要在苏联建成令人信服的社会主义,需要走一段相当长的征途——没有无产阶级,就无法实现工业化,没有工业化,就无法和一个工业化强国进行不可避免的战争。而更重要的是,没有无产阶级,苏俄就无法培养、吸收到足够的合格的人员来执行“专政”。

为了产生这样一个具有双重目的的无产阶级,就得驱使数以百万计的不识字的农民离开土地,学习新的知识并学会使用机器;为了养活这批工业人口,剩下的农民就必须要生产出更多的粮食;能够做到这一点的,除了使用现代耕作法外,别无他途。

现代农业也意味着机械化和集体化——这同样意味着,要向传统的农业生活宣战。

如果列宁没有在1924年去世,这些问题显然都要交给他来解决。而那些继任者中,最终胜出的斯大林宣称,在未来的很长时期里,苏联需要一个新的“彼得大帝”——在后来的数年里,苏联人民几乎牺牲了一切,他们和自己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战斗,无数农民变成了技工,崭新的重工业体系被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一支庞大且装备精良的苏联红军出现在了东方。

集体化农业就是第二次革命

当混乱的内战在1920年10月结束时,再度被控制苏俄政府的领土里,工业总产量只有战前的14.5%,全国有一半的农田无人耕作;而卢布的价值只有 1917年10月时候的1%。

重建的任务是巨大的。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家,任何一个正常的政府要想生存下去的话,就得让人民休养生息,并恢复某种经济运转。

苏俄政府的首要目标就是重新获取工人和农民的信任。因此,列宁在同波兰缔结了和约之后不久便制定了一系列让俄国的“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痛心疾首,让世界的敌人们为之窃喜的经济政策。

许多内战时期的紧急措施被放弃了,列宁希望,先争取俄国境内的工商业家的合作,再争取到外部世界各国政府的合作,以便通过贸易、工业企业和贷款等形式从他们那里取得物资援助。

农民最为痛恨的强迫征集改为了对剩余产品征收实物税。所有物资都由中央进行分配的做法也取消了(重工业除外),企业可以面向社会自由去获取自己需要的货物和劳动力;而且,在手工业和贸易领域,部分地恢复了非国有的民营经济体,这大大地加速了城乡之间正常的市场的恢复。

而这些经济措施,后人称之为“新经济政策”。虽然苏联政府职将其视为过渡政策,而且在列宁去世后就被逐步叫停,但是其中的许多举措却一直延续到了1928年。

新经济政策毫无疑问地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但受到诸多原因的影响,恢复的速度受到了很大限制。首先面临的,就是农业税的收获远远不及原来的强迫征集;而更严重的问题,因为无法获取外国的贷款,依靠现有的税收收入和居民储蓄,根本无法满足购买重建运输体系和重工业体系所需的资源。

也许在许多人印象中,苏联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这的确不假,可是藏在地下的资源,可不会自动被开采、精选、炼制成一块块金属锭;在采矿系统正常运转前,苏联政府需要从无到有地建造道路、解决水电、还需要大量的矿山机械和冶炼设备。对于尚未完成重工业体系建设的苏联来说,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从国外购买。

或者不客气地说,当时的苏联,想要在不长的时间内复兴并实现工业化,就需要取得那些敌视、围堵它的西方大国的帮助。

在整个20年代里,苏联政府的开支的主要来源,是税收和企业的利润;这个坚韧的国家,完全依靠内部经济,在1927年上半年,终于完成了战后重建工作。但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形势依旧非常严峻。

因为得不到丝毫的国外援助,苏联只能依靠刺激本国的出口来换取迫切需要的设备和原料。但在整个20年代,苏联的人口却一直在增长并超过了一战前的数量,可是分散农业的总产量却刚刚恢复到战前水平——人口多了,国内消耗的粮食就多,用来出口的数量自然就会不足——实际上,1928年苏联的出口额只达到了战前的约 40%。

20年代末期新生的苏联政府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无解的恶性循环:

想要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就需要发展国内工业,但是发展工业的主要机器和原料都依赖进口,出口的粮食不足,反过来又制约了进口额。

苏联当时不仅面临农业人口过剩和人口持续增长的威胁,还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工业人口失业问题,而后一个问题的根源让人很无语:因为缺乏足够的工业设备,导致开工不足。

既要保证人口增长,还要吸收失业人口,而同时又不能让人民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想要解决这些困难,苏联政府就必须全面提升工业生产率。而最直接的阻碍,就是钢、工业设备和农具的短缺,和农业组织效率差。

整个社会的生产率低,所有人实际收入也低的情况下,想要依靠内部消费来提振经济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而苏联当时又无法获得宝贵的外国贷款,于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改善农业组织了。

在列宁主导的新经济政策时期,他实现了自己的承诺,让广大俄罗斯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而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民们不约而同地将自己土地上产出的大部分农产品扣留下来,而不是运送到市场上参与交易流通(这和中国农民的做法完全相反)。结果就是市场上的农产品数量从来就没有达到战前市场的一半过。

市场上农产品数量不足,政府就无法收购到足够的数量进行流通分配和出口,于是,农业集体化势在必行。在那些农民看来,政府此举无异是再一次的背叛和食言;在国外的观察者眼里,他们只看见了一场残酷无情的斗争,但是对于这个新生的苏维埃国家而言,他们根本就别无选择。

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其任务是“恢复被战争和革命破坏了的国民经济,并沿着不断提高工业化程度的路线进行重建工作”。

1929年,农业集体化开始了。仅仅用了一年时间,苏联的欧洲部分已经有50%的耕地合并为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体制。这样做的效果立竿见影,市场上可销售的农产品数量猛增。政府同时还在部分地压缩正常消费,通过两种方式,增加的资源一部分被用于出口来换取外汇,进口更多的工业设备;另外一部分则被用于扩大生产——同样是为了生产出更多的可供出口产品。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出口的主要商品就是原木、矿产和粮食。

而通过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人不但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发展也极为迅速,更重要的是,苏联的军备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他们也得以在崭新的重工业基础上建立起来了一支庞大的装备精良的军队。(注1)而苏联人民付出的代价就是几乎牺牲了除生存需要以外的一切。

苏联这种全国性的巨大努力和群体牺牲不单纯是经济方面的;它同时也是一个为战争作准备的庞大的重整军备的方案。因为苏联政府相信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希特勒1933年上台执政之后。

世人总是惊叹于苏联在短短二十年内就一跃成为了真正的世界列强,却很少有人意识到,正是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几乎是从无到有地创造出来了新一代的无产阶级,这一批新时代的布尔什维克人,比起十月革命时期的前辈,思想方面更加接近于他们信奉的马列主义。

苏联的真正成就,不仅仅是钢铁、军工和工业产值的激增,也不仅仅是提高了俄国国内的生活水平,而是通过短短二十年,为共产主义事业打造了一个坚固的防御基地。

但是从斯大林时代开始,建立这个基地所要保护的理想,就已经被埋葬在基地的钢筋水泥地基下面了。

注1:30年代时,苏联的军队无疑是装备先进而且庞大的,如果当时苏德开战,苏联军队可以轻易取胜。但是,到了40年代初,苏联的军备大部分已经过时,而且军官队伍也被清洗得七七八八了。

各位读者朋友们,创作不易,喜欢这个故事的话,能否转发再点个赞呢?

#文章首发挑战赛##二战##军事##我要上头条##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冷知识##历史##精品长文创作季##战争#

0 阅读:1

近代史知识分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