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8日,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九亭镇沪亭北路上的三层小楼在挖掘机的运作下倒塌,至此,这场拉锯14年的拆迁戏终于迎来结局。
户主张新国一家再没有回来看过一眼,对张新国来讲,这个房子可能已经成为一个永远无法抹出的痛处。
记者曾采访他,如果你14年前就签了协议,现在会不会已经过上好日子了?
看着记者询问的眼神,张新国知道,自己在这些人眼里已经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笑话,低着头叹了一口气,没有想回答的意愿。
那被称为上海“最牛钉子户”的他到底得了多少补偿?为何14年过去,终于愿意搬了呢?
拒绝签字,守护三层小楼沿着沪亭北路往北行驶,就能看到马路中央的一个三层农家小楼,是马路上当之无愧的“风景线”,四车道到这里一拐,直接变成两车道。
以前,这里是一个老城区,从1951年开始,张新国岳父一家祖辈都住这里。
到了1996年,张新国花了20万将这里改成三层楼,把多余的房间都租出去,最多的时候一家十口都在这里,热闹非凡。
当时,张新国的这栋房子完全可以称作是“豪宅”,上下3层楼,一条走廊连起两栋上下3层的宅子。
一楼是养金鱼的小作坊,二楼是客厅大堂,外加老张夫妻俩的卧室,三楼一进门,就是影音播放室小客厅,两侧分别是老张儿子和女儿两家人的卧室。
居住在旁边的邻居评价:“绝对是那个时代最气派的房子,大家都羡慕得不得了。”
张新国说,他给出的租金是三千一个月,有的是四千一个月,每年光是房租就能收了四五万,日子也算不错。
所以就当时来看,不论是谁,都不愿搬离这样的房子,对于张新国本人来说更是如此。它不仅仅是一栋房子,更是家,是亲情,是安逸,是被人羡慕的荣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不论是哪个城市都在进行着新的规划,一些老房子也在这一流程中彻底消失,成为历史的尘埃。
2003年,泸亭北路正式建成,此时张国新一家已经在这里住了将近40年。
这一年9月,张家第一次收到拆迁的通知,此时他们还不知道这场14年的拉锯战正式拉开帷幕。
起初,张新国一家是十分愿意配合拆迁的,并没有太强的抵触心理。可是在了解补偿方案后,又跟自己理想的补偿方案相差甚远。
因为当时的赔偿方案有两个标准,一是宅基地证的数量,另一个就是儿子的数量。
而张新国这栋“大房子”的面积没用,当时,一个村民的房子根本没张新国的大,可是却能得到大小中6套房子,这让有两个女儿的张新国心里更加不平衡。
此外,张新国还找到了两张宅基地证书,第一张证书并不是他的,而是他岳父,87岁的徐老伯。可这第二章证书,未能获得拆迁办的认可,所以不能以此获得赔偿。
于是,这场谈判的主要矛盾在于,张新国想要六套房子,而部门只能给四套,双方都不能让步,再加上当事人十分固执,就这样僵直在那里。
到了2011年,张国新的房子是唯一一个没有被推倒的,一直矗立在马路上,影响自然不小。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新国的事也被媒体不断关注,经常有人上门拜访。
每当面对这些人,张新国都会把自己这些年收集的资料一摞摞拿出来,包括各大媒体的报道集锦、老式宅基地证明、还有政策改动原文等等。
多次奔走,仍毫无作用看着张新国这一股脑的劲,站在旁边的岳父徐老伯都看不下去,忙说:“现在扯这些还有什么用,没意思,没意思!”
张新国是上海市政建设的退休员工,退休的这10年,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维权”上,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不辞辛劳。
为了让相关部门相信自己的那张已经泛黄的,1951年的宅基地证明,他多次跑到档案局查找档案,好不容易找到这张由原青浦县出具的宅基地证明就是现在的松江九亭地区,但还是得不到认可。
这让张新国的心里更憋屈了几分,后来,因为权属和土地使用权等各种争议,女儿一家三口的安置名额又没有了。这让他走进了“维权”的死胡同,不论想出各种办法,按照规则,就是这样的结局。
这些年来,张新国已经数不清自己到底跑到法院多少次了。每当查到有拆迁款的案子,他都会去旁听,不论与自己的情况有关与否,他都研究得很认真,逐渐积累经验。
此时,张新国的农田“豪宅”,已经成了“马路豪宅”。
无疑,环境越来越差,房子也开始老旧,更何况在灰尘噗噗的马路上,周围公交车、汽车、摩托车络绎不绝,来来往往,让这所三层小楼一刻也静不下来。
遇到修路的时候,房子旁边就会放一块铁板,车里从上面路过,弄得“咯咯”作响,根本没法休息。
此外,因为在马路中间,张新国这栋小房子几次成为“车祸现场”,每次还要张新国出来配合调查。
有一天夜里,一辆汽车直接扎进了老张家房子下面的泥地里,吓得他从睡梦中惊醒,睡眼朦胧地起来处理事故。
每当张新国提到这里,泪水就不停地在眼里打转。这时有人就会问他:那为什么现在还不搬走呢?
张新国不耐烦地回答:一直都想搬走,但是镇上对我冷处理,我就顶在哪里。现在自己甚至不纠结补偿多少、几套房子的问题,而是相关部门的态度问题。他们态度不好,那我也不客气,偏就不搬!
到这里,补偿问题已经演变成双方的态度问题,但是双方都不服软,只能这样干耗着,让本来就愁眉苦脸的一家人心里更慌。
经过谈判终于妥协,实现“双赢”时间一转眼就来到了2017年,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的一切脾气和情绪都被磨平了,这件“拆迁拉锯战”也终于要落下帷幕。
这年8月份,张新国终于签订了同意搬走。当然,这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变动,而是当事双方的情绪已经不同以往,既然态度有所好转,那老张家自然就有了松动。
2017年初,张新国提出了两种方案,要么是货币安置,要么是就近安置。为此,街道班子三番两次上门拜访,与张新国面对面沟通。
明智的是,这次相关人员态度非常好,给予了张新国一家最好的面孔。
张新国说:“去年以来,街道干部一次次上门,连党工委书记也亲自到我们家来了,让我们很不好意思。”
街道动迁办主任陆辉和副主任徐民强更成了自家常客,每次临走还握手安慰“不签协议没关系、关键是你们保重好身体”,让自己很感动。
而且张新国还四处打听了陆辉的履历,听说他原来当过居委会书记,是说话算数、讲信用的人,值得信任。
心理上的缓和,是张新国达成转变的主要原因,甚至说自己很早就要搬,也不想影响交通,损害公共利益。
8月19日,陆辉、徐民强与张新国夫妇进行了最关键的一次沟通,双方谈了两个半小时。
他们一方面晓以利害,另一方面动之以情,坦白真诚地告诉老张夫妇相关规则的不同结果。
这一次,双方都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于是,张新国签订搬迁的消息逐渐传到了亲戚朋友那里,纷纷打来电话询问:你搬走了干啥?是不是给了你6000万?
面对这些不坏好心的疑问,张新国愤怒地回答:我一分也没多拿,爱信不信!
这是真的,最后的补偿结果跟当初并没有差太多,还是四套房子,而张新国只得到230万拆迁补偿和40万的装修费。
站在客观角度来讲,这的确不是很划算,但此时的张新国已经不在意了,他说这次一口气舒畅了。
针对老张家的其他部分诉求,街道动迁办也争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融通解决。
比如,张家提出,房屋征收后,87岁的老人没有房子住,想申请先支取自家的部分补偿款用来购买一套商品房,街道动迁办经过积极争取之后,帮其成功申请支取了70万元。
又如,老张家有一套自主发明的鱼饲料加工设备,重达1.5吨,一时舍不得扔掉,于是,街道为其找了个临时仓库存放,并帮其运输过去,解决了一家的难题。
另外,考虑到周三搬家时老张家只有一位87岁老人、两位近70岁的老人,陆辉还特地安排了四位志愿者上门帮助其搬家。
说起这些,老张对记者说:“部门为我们考虑了不少,我们心里也是十分感激的。”
如今,张新国终于离开了这块“是非之地”,心里也是五味杂陈。他曾对记者透露自己住在这十几年的艰辛,每次旁边有大卡车路过,房子都会震颤,再加上大大小小几十次车祸,自己早已心力憔悴。
采访时,张家的徐老伯从屋子里出来,记着问搬家舍不舍得,他女儿徐阿姨马上接过话茬,愤愤不平地说:有啥舍不得,早就想搬了!
这场从2003年到2017年的拉锯战,终于结束。如今再问及张新国对过去的这些有什么感想,他说无非是从街道笑话,发展成了全国的笑话。
但张新国已经坦然接受了这一切,对于现在的自己来讲,未来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以前的事就让它过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