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曾被无数影视和舞台作品演绎,在有大量成型作品的背景下,中国评剧院近日推出的原创评剧《木兰从军》,颇有迎难而上的意味:如何用一种传统戏曲剧种,呈现一个并不算新鲜的故事,如何在满足戏迷票友对评剧欣赏要求的同时,还能争取当代观众的喜欢?而从近日该剧在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的首演版本看来,这是一次传统戏曲和现代艺术形式融合的成功探索。
评剧《木兰从军》选取了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为故事原型,将历史背景设定在北魏。剧目从“机杼声声”开始讲起,串联了花木兰别家、从军、磨炼、征战等一系列事件,除个别地方改变了《木兰辞》前后句的叙事顺序外,《木兰从军》将整首《木兰辞》化用在剧中,让观众感到十分亲切。
把花木兰的故事设在北魏时期,还为剧情增添了新的维度:剧中,西域客商遭到柔然军队掠抢,花木兰带兵救下客商,不久后柔然袭击大魏城池,花木兰刺伤柔然可汗,柔然取胜无望退守漠北,自此丝路安宁、通商无阻。这一占比极重的故事情节,将花木兰故事与古老的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让这位传奇女性身上多了一层可挖掘的意蕴。与此同时,该剧对西域各国客商刻画细腻,艺术化地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文化特色和习俗,丰富了全剧的艺术呈现。
《木兰从军》在表演上最大的亮点,是为传统评剧艺术加入了现代音乐剧的表现形式。全剧乍看很像音乐剧,群体场面不少,重唱数次出现,对群戏的调度也与传统戏曲迥然不同。可一旦唱起来,《木兰从军》立刻就回归评剧的灵魂,是原汁原味的戏曲。中国评剧院年轻的作曲家和团里的老先生们共同作曲、研究唱腔,大段唱腔保留了评剧各个流派的特色,与此同时,作曲家还创作了大量符合现代观众听感的音乐,部分描绘西域的音乐风格性极强,既保证了资深评剧迷对戏曲内核的要求,又降低了年轻观众欣赏传统戏曲的门槛。
不得不说,相比于其他戏曲剧种,用普通话演唱的评剧,非常适合做现代化的创新,当然这也得益于创作团队的魄力和开放心态。导演在设计念白时没有用韵白,而是用普通观众更容易接受的京白,这就不会让观众产生强烈的违和感。作为一部刚刚首演的作品,《木兰从军》当然还需要继续打磨,但通过这样一个作品让古老艺术尝试现代化的探索,是非常有益的努力,希望主创团队在打磨作品时,不要放弃这一原则。
《木兰从军》是一部借鉴现代音乐剧形式探索评剧全新表演方式的作品,反过来说,它也可以给当代音乐剧创作提供一些借鉴。例如传统戏曲对叙事结构规范性的把握,对人物细腻的刻画描摹,以及中国式含而不露又韵味悠长的唱词,都可以成为中国原创音乐剧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