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专访王辉耀:多极世界呼唤广泛合作,打造更柔性的全球化

南方都市报 2023-12-03 13:39:53

“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社会面临的是如何让全球化向更加包容平等、互利共赢、合作团结的方向发展,从而打造一个更具韧性和柔性的全球化。”12月2日,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开幕,全球化智库理事长、国务院原参事王辉耀在会议现场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多极世界要求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东西方及南北方重要国家或国家集团需管控分歧、携手合作,而中国可以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12月2日,全球化智库理事长、国务院原参事王辉耀在会议现场接受南都记者专访。

多极世界需要更广泛的国际合作

南都:读懂中国,首先要了解我们现在所身处的世界环境。您认为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新型全球化呈现何种特征?

王辉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等国家建立了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新的国际秩序,推动全球化取得巨大成功,全球经济、文化、社会在过去70多年里一路高歌猛进。而今,世界政治的去单极中心化既成趋势,这套体系已经力不从心,受此影响很多国家和地区入不敷出,世界的秩序亟待重组提升。我把它称之为全球治理落后于全球实践。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政治动荡、全球气候变化、世纪疫情跌宕反复、逆全球化思潮抬头,我们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全球化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年5月,我在德国柏林参加全球解决方案峰会,德国总理朔尔茨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多极世界。我认为他是正确的。当下问题在于,多极世界已经来临,但多极世界的治理体系尚未形成,我们急需要完善和提升及建设新的国际治理体系。

南都:新的国际治理体系如何构建?

王辉耀:多极世界存在着“大多边”“小多边”和“多个多极”的情况。这些板块之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存在“共识联盟”,各个板块之间互动密切,根据利益关系展开灵活调整。未来各方既需要维持当前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也需要在多层次多级别的领域展开灵活的合作。

中国是南方国家的一员,但中国部分沿海地区接近了发达国家水平。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既能连接发展中国家,又拥有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可以连接多极世界中的几大板块,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引领作用。

如何继续推动全球化,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为进一步构建新的国际治理体系,我们需要美国和欧盟、中国以及其他南方国家达成一致,找到多极和平相处的模式。例如,中美欧作为全球三大经济体,也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者,应该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共商解决办法。倡议中美欧建立三边交流机制,形成常态化交流,推动三方开展更广泛的国际合作。

现在中美竞争态势大于合作态势。中美在文化、体制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在未来10-15年双方保持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态势,斗而不破,到2035年,中美之间可能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已经让世界偏离了通向两极世界的轨道,我们要避免形成两大阵营。欧洲是避免出现两极世界的重要支撑,而且能够加速多极格局的形成。欧洲能够在中美关系之外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存在,在经济上与中国的关系也日趋紧密,因此中国应该加强与欧洲的联系。

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反哺者”

南都:我们注意到,您参与撰写的《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从技术与人本等新的视角观察全球化。从这两个角度,您认为中国可以为全球治理创新贡献哪些中国智慧?

王辉耀:当前,我们已然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技术时代,互联网、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等新业态持续涌现,重塑着原有的商业秩序。但是它们缺乏一套治理体系,基本是各自为政。例如数字经济、碳排放、碳税、全球最低企业所得税,还有一些前沿议题,包括太空治理、太空垃圾泛滥,成千上万的卫星和发射物残余都在太空悬停。这些缺乏国际制度和国际协调的领域,均可以成为中国同其他国家共同对话探讨的主题。

另一方面,中国的风能、太阳、电动汽车等产业发展全球领先。但中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会带动如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清洁能源。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推动全球的现代化。

从人本的角度来看,全球化自出现之时便伴随着人的流动,这些移民的流动,不仅影响着贸易、投资、技术交流,还会在接触和交流中实现不同国家思想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提升彼此的认同。因此,我们要凝聚全球国际人才,华侨华人、留学生等群体的力量,进一步优化放开中外人员往来签证政策,促进民心相通、构建全球共识。

南都:您如何看待中国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中扩大高水平开放的举措?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您认为中国可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推动国际经济合作?

王辉耀:作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奇迹,以及由此形成的发展经验,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和重视。近十年来,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申请加入CPTPP、DEPA等。显示出中国正在努力承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从全球化的参与者逐步转变为“反哺者”。

中国只有加入这些更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多边协定,才能进一步促进改革开放。面对现存的改革缺乏推动力、出现乏力等情况,我们都可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协定的方式推动解决。目前,中国有中日韩国际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等,还有中国-中亚峰会、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等机制,同时在多国有大量经济项目推动。在国际经济合作方面,中国可以推动和引领新一轮全球化进程。

此外,对于经贸而言,中国越是开放便越是安全。以海南为首的21个自贸区都是自主开放的,未来,我们还需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更多欧盟国家。我们单方面向欧盟五国开放签证,也可以率先向他们开放中欧双边投资协议的条款,还可以出台一些特殊政策以加强中美等国合作,如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实行来华免签政策。

以文化包容性吸引全球人才

南都: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在您看来,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实现高质量高标准建成国际一流湾区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广州又有何新担当新作为?

王辉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主要依靠人才。我们应进一步便利人才的跨境流动,让港澳青年在就业机会、日常生活等各方面享受内地同等待遇,同时帮助广东青年到港澳就业,加速推动三地人才流动。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的优势在于开放,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完备,机场密度国内最高,同时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集群地带。因此,大湾区应该在吸引国际人才上做文章,充分利用香港、澳门的资源,向全球人才开放,源源不断为大湾区吸引全球人才落户。

广东有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是华人、华侨最多的省份,或可进行在广东开放华裔卡试点,实行免签的政策,降低入学、就医的门槛,这些都是打破人员流动壁垒的重要方式。

对于广州来说,基于自己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广州应该在大湾区中更好发挥文化作用,借助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去吸引外籍人才。同时开设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国际中文学校,进一步打造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等方式,向世界展现广州的国际吸引力,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发展,从而推动中国乃至全球的现代化。

总策划:戎明昌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卫国裘萍

统筹:李陵玻冯芸清

执行统筹:吴璇

采写:南都记者李竹实习生陈俏丽

摄影:南都记者冯宙锋

0 阅读:3
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

换一种方式,南都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