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千亿签下1040架订单,点名要学中国模式!空客CEO听完后笑了

圈聊科技 2025-03-24 12:18:08

印度一口气签1040架大单,并对照中国提要求,把空客CEO都整笑了

今天咱们来聊聊航空界的一件大事——印度豪掷千亿签下1040架客机订单,还点名要学中国模式,中国有的他们必须也要有!印度签下1040架大单后放话:中国有的也要有

结果空客CEO傅里(Guillaume Faury)听完直接笑了,这背后的故事,可比电视剧还精彩!

先说说这1040架订单有多夸张,从2023年开始,印度塔塔集团旗下的印度航空和靛蓝航空就开启了“买买买”模式,先是印度航空签下470架波音和空客飞机,紧接着靛蓝航空又甩出500架A320neo订单,直接创下商业航空史单笔订单纪录。

到了2025年,订单总数累计到1040架,相当于中国三大航司两年采购量的总和,这架势别说空客和波音乐开花,全球航空业都得侧目。

但印度人的野心可不止于此,每次谈判印度代表总爱提一个“灵魂拷问”:中国买飞机换来了天津总装线,我们买得更多,凭啥不能有自己的生产线?”

这话听着硬气,可空客的反应却耐人寻味,2024年10月,傅里率团访问印度,面对追问,他笑着回应:“时机成熟时有可能。”这话翻译过来就是:“现在不行,以后再说。”

为什么空客对印度“画饼”?

其实空客的犹豫不是没道理,别看印度订单量大,但航空制造可不是“买得多就能换技术”的买卖。

咱们先看数据:空客目前积压了8600架订单,光是2024年就因为供应链问题把交付目标从800架砍到770架。

傅里说得直白:“我们总装线已经超负荷,订单排到十年后,再多也吃不下了。” 说白了,空客现在愁的不是卖飞机,而是怎么把飞机造出来。

印度想靠订单换生产线,问题出在两个字“信任”!举个例子,塔塔集团和空客合作的C295军用运输机组装线,从签约到投产折腾了五年,技术团队换了三波,进度比同期启动的天津A330项目慢了一大截。

更尴尬的是,2024年塔塔为苹果建的代工厂突然起火,2.3亿美元投资差点打水漂,吓得苹果连夜调整供应链,这种“印度特色”的不确定性,哪个外企敢押宝?

中国模式:订单只是敲门砖,产业链才是硬实力

反观中国,2008年空客天津A320总装线落地时,订单量远不如现在的印度,但咱靠的是扎扎实实的产业链。

如今天津工厂每年交付60多架A320,国产化率超过60%,还带出了200多家配套企业,从碳纤维蒙皮到航电系统都能自给自足。

疫情期间全球供应链瘫痪,天津工厂愣是顶住压力,不仅按时交货,还帮空客测试了新机型,这种“关键时刻不掉链子”的能耐,才是谈判桌上的底气。

再看印度,虽然手机产量冲到全球第二,但80%的零件还得进口,航空制造更是一言难尽: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维护的军机,事故率是国际平均水平的3倍,民航客机的机械故障率也比中国高5倍。

空客敢把总装线放这儿?怕是飞机还没下线,零件就先丢了一半。

千亿订单背后的冷思考

当然印度人也不是没努力,为了吸引空客,莫迪政府搬出了“印度制造”战略,甚至拉上西班牙首相给C295总装线站台。

但民用和军用完全是两码事。军用项目可以靠政府订单撑着,民航却要面对全球市场的严苛竞争。空客敢在天津扩产,是因为这里的人工效率比欧洲还高,成本却低30%。

然而印度德里机场每周100多趟航班因为地勤延误,这种基础设施水平,生产线建了也是赔本买卖。

说到底航空工业的较量从来不是“谁买得多”,而是“谁能造得好”,中国用30年时间,从组装螺丝钉到自研C919,每一步都踩在产业链升级的节点上。

而印度买了1040架飞机,却连一颗航空螺丝钉都要进口,傅里那句“时机成熟”的潜台词,恐怕是:“等你们能把工厂安全运转五年再说吧!”

印度的千亿订单狂欢,给全球上了一课:买飞机容易,造飞机难;建工厂容易,养产业链难。

中国的航空崛起,靠的不是天价订单,而是无数工程师拧紧的每一颗螺丝、机场地勤保障的每一趟航班、配套企业攻克的每一项技术,这种“慢功夫”,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至于空客CEO的笑,我看不是嘲讽,而是感慨——印度有野心是好事,但工业化的路,终究得一步一个脚印走。

毕竟蓝天上的竞争,从来不相信“钞能力”,只认硬实力,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1 阅读:81
圈聊科技

圈聊科技

给大家带来最新的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