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明星、偶像因触犯法律或毫无道德人品“塌房”的事件屡见不鲜,那么你见过科学家塌房吗?
事实上,这位塌方的科学家不仅声名赫赫,还十分受中国人的喜爱,可当他的日记曝光后,不但所有人对他的美好滤镜碎了一地,还激起了中国人的怒火。
这位科学家就是有着“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称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那么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在于哪方面?他的日记又留下了怎样的话语使中国人如此愤怒,一度感到被欺骗?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1879年3月14日,伴随着一阵哭喊,德国乌尔姆市班霍夫街135号的一对犹太人夫妻迎来了一个不平凡的男孩,并为他取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这时,正为新生儿到来欣喜的夫妻俩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们的孩子未来将举世瞩目,成为继伽利略、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
其实,爱因斯坦小时候不但说话慢了别人半拍,上学还曾考过1分。
可令人意外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学习成绩很差,反而称得上天赋过人。
比如12岁的爱因斯坦,通过自学代数和欧几里得几何后,就能轻易完成导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之后短短两年时间内,14岁的他又快速掌握了高等数学和微积分。
要知道,20多岁大学生尚且不能掌握的知识,初中阶段的爱因斯坦不仅不需要老师指导便能自学完毕,还十分精通,这怎么能不称赞他天赋异禀?
至于为何传言他只考了1分,这不得不提那时的考试制度。
原来那是德国的考试,按照爱因斯坦当年的考试标准,1分实际相当于满分,6分才是最差的分数。
有趣的是瑞典的考试正好与德国相反,1分为最差,6分为最好。
因此,高中阶段,爱因斯坦随父母到了瑞典后,他的成绩有了明显变化即分数基本保持在5-6分,可见他天才过人。
1896年,17岁爱因斯坦以物理和数学满分的成绩考入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
1900年,毕业后的爱因斯坦多次发表学术论文,在学术界有了些许知名度。
尽管如此,这个阶段的爱因斯坦仍然在国际上,是无人问津的状态。
当所有人以为他沉寂下去的时候,1915年,爱因斯坦带着广义相对论出现在世人眼前。
然而,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认为,牛顿关于重力实际运动的观点是错误的,导致许多推崇牛顿的科学家十分排斥他的学说。
此外,爱因斯坦还指出:光在引力场附近会弯曲,但弯曲量所涉及的角度非常小,仅仅是牛顿所说的一半大。
简言之,他再次强调了牛顿的错误,挑战了以牛顿为真理的科学家们底线。
而这样的观点一经提出,可不正好捅了这类科学家们的心窝。
那备受排斥的爱因斯坦什么时候成为享誉全世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科学家?成为“天才”的代名词呢?
这就不得不提两个天文学家:弗兰克·沃森·戴森和阿瑟·艾丁顿。
那时,大部分科学家沉迷争论爱因斯坦和牛顿的观点对错问题时,实干派的二人认为只有真正实验才能验证一切。
于是在1917年两人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根据数据预测1919年会发生日食,而日食的黑暗恰好能提供6分钟左右的时间让他们观察恒星光穿过太阳引力场发生的弯曲变化。
等到1919年5月29日,日食如期而来,这万众瞩目的一天,或许注定会被载入物理学界的历史。
那时,戴森和艾丁顿带着两个小组,分别前往不同的地方测量日食期间恒星的位置。
令二人震惊的事发生了:这些实际测量的数据与爱因斯坦理论预测的光线通过太阳引力场时的曲线完全吻合。
消息一出,一片哗然。
此后,40岁的爱因斯坦举世闻名并永垂不朽。
日记本的由来:失信之人
1919年,爱因斯坦出名后,他的事迹传到了遥远的东方——中国。
再加上,我国“达者为先”、“敬重读书人”的思想根深蒂固,导致国人听说了爱因斯坦这样天才的科学家后,十分推崇他,而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也不例外。
更何况,1920年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从千里之外,风尘仆仆的来到北京为中国的学子讲学,这影响了他对国外科学家的判断:异常出名的科学家都如罗素先生一样高洁。
于是当爱因斯坦的事迹流传中国后,蔡元培先生迫不及待的想要邀请对方来北大讲学。
值得一提的是,接到北大邀请的爱因斯坦并没有明确拒绝,而是以将每月1000银元的薪水换成每月1000美元。他还指出,只要对方答应,他即刻出发来华讲学。
彼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哪有那么多钱?
蔡元培先生所在的北大维持的十分艰难,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北平高校所有老师,已经数月没有收到本应由北平市政府发放的工资了。
当时,1000块银元抵得上三分之一北京四合院的价格,这已经是蔡元培先生能给出的最好待遇了。
为此,无可奈何的他不得不求助于梁启超先生:期望对方能与北大五五承担爱因斯坦讲学一年的高昂费用。
结果可想而知,梁启超先生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并拿出了全部的钱。
在梁启超先生的全部经济支持下,凑够爱因斯坦薪资的蔡元培先生立即发电报向民国驻德使馆传达消息:北大同意了爱因斯坦的要求,期望对方能够到来。
1922年7月22日,民国驻德使馆向爱因斯坦传达了北大信息,两天后爱因斯坦来电提到,将在新年前后到达北京。
听到消息后,蔡元培先生和北大的老师十分兴奋。
他们下意识忽略了并未通过使馆预先支付对方酬金,这可能会导致爱因斯坦本人爽约的问题;同时还忽略了西方以签订合同为主,双方并没有建立实质的合同关系。
以上种种细节的遗忘,仿佛昭示着爱因斯坦这次访华讲学的不平静。
果不其然,1922年11月,爱因斯坦乘坐“北野丸号”先行前往日本。
原因很简单,日本不仅支付了爱因斯坦夫妻所有的路费,还开出了2000英镑的酬劳,对比什么都没有的北大,自然选择先去待遇优厚的日本。
不过,爱因斯坦并没有明确拒绝访华讲学的事情。
在11月13日,他趁着“北野丸号”停靠补给物资时在上海待了一晚。
这晚爱因斯坦与妻子,不但下船出席了北大为其举办的欢迎晚会,还透露了行程即为日本讲学结束后,再来上海应邀为北大、金陵学子讲学。
令人震惊的是一个月后,爱因斯坦没有前往上海。
1922年12月8日,蔡元培先生联名北京学界众人集体签名,欢迎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并于当日将签名寄给了爱因斯坦。
令人遗憾的是爱因斯坦并未回信。
直到1922年12月31日,爱因斯坦终于来上海了。
当所有人以为他将正式访华讲学时,他却乘船前往了巴勒斯坦参加一所由犹太人出资建立的大学名誉校长受聘仪式。
“……日本等了五个星期,一直未等到……北大……不准备履约了,因此,原计划留给北京的时间……挪给了日本……不能去北京,我深表遗憾……”
与此同时,爱因斯坦的回信到了,信件中爱因斯坦的话惊呆了蔡元培先生,他们明明半年前就越好了,为什么说变就变?
总而言之,爱因斯坦访华讲学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即便如此,向来善良的中国人也并没有过多苛责他的爽约行为,依然十分尊重这位科学家。
但几十年过去了,当所有人都以为这件事画上一个句号之际,爱因斯坦留下的旅行日记曝光了。
此后,爱因斯坦在中国人心中的美好形象彻底倒塌了。
两级反转:傲慢与歧视
半个多世纪后,爱因斯坦的日记,也就是《爱因斯坦的游记》公开发表,看了游记的内容后,所有的中国人从未想过,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竟然如此虚伪与两面三刀。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中国人如此愤怒呢?
原来,游记的内容正出自于爱因斯坦的旅行日记,这日记详细记载了他在1922年10月至1923年3月期间的亚洲之旅观察到的风土人情和个人思想。
同时,此旅行日记还揭示了他虚伪的假面,透露出他对中国人偏见看法,比如:勤劳、迟钝、麻木、肮脏,比起像人,他们的劳作更像马,也更像是机器一般。
除了这类偏见思想外,爱因斯坦还在日记中毫不掩饰自己的傲慢与歧视。他轻蔑的指出:中国人不坐在长凳上吃饭,而是蹲着吃,就像欧洲人在树林子里拉屎一样。
明明中国人蹲着吃饭正是中国某些传统文化或习俗,可怎么到爱因斯坦口中却成为了欧洲人拉屎的表现?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接下来爱因斯坦的言论异常令人不适。
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羞辱了中国女性的话:“我注意到(中国)男人和女人的(生理)差异很小……不明白中国女人有什么样的绝技,能勾引男人……”
注意,爱因斯坦在这里使用了一个词“勾引”,可见他发自内心瞧不起中国女性,甚至是欧洲女性。
事实上本就如此,爱因斯坦的孙女就曾爆出过他的不少“丑闻”,都是关于爱因斯坦的诸多情妇的。是的,爱因斯坦有很多情妇和私生子。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另外,他还在日记中指出:“如果中国人取代所有的种族,那将太可怕……对我们这样的人……这种事……有种不可名状的恐怖感。”
这句话中,爱因斯坦使用了“可怕”、“我们这样的人”、“恐怖”等字眼,无论横看竖看都只感到他自身的优越感,以及对中国人的轻蔑,更甚则带有浓浓的种族歧视。
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万一这些只是爱因斯坦对中国人的误解呢?
事实上,查阅资料后发现,写下这些话的爱因斯坦仅仅在中国的上海短暂待了三天。
时间回到1922年11月13日,这是爱因斯坦第一次到上海,但他只待了一晚加第二天上午便再次踏上了前往日本的轮船。
这期间他能真正了解中国吗?了解当时处于军阀混战、落后贫穷的中国?
答案是必不可能。
而爱因斯坦第二次到中国上海是在1922年12月27日,那时他结束了日本讲学,仅仅在上海待了两天就匆忙离开了。
这两天时间,爱因斯坦连上海都没有走遍,更不用说中国其他地区了。
不可否认的是那时中国革命尚未成功,国家尚处于危难之际,哪怕是繁华的上海,或许在大多数外国人眼中,也是极为“落后”且“脏乱”的地方。
事情到这里,如果仅是如此,明理的中国人也理解见惯了花花世界的爱因斯坦,可紧接着他的“骚操作”来了。
1922年有急事“遗憾”离开中国的爱因斯坦并没有立即返回德国,而是一路向西慢慢悠悠游历了一圈才返航。
接下来,他仿佛忘记了曾在日记中写下的一切歧视言论,反而在公开场合给予了中国高度评价,他宣称:中国的压迫是暂时的,未来的中国必将为世界科技注入新的力量,甚至有一天成为世界科技的领军者。
正是如此,在日记还未曝光之时,中国人爱因斯坦的喜爱之情与日俱增。
直至日记爆光后,爱因斯坦这样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为暴露在中国人眼前,何其令人愤怒,何其令人讽刺!
结尾:
在公开场合,他曾高度评价中国有一天成为世界科技的领军者;
在日记中,他却频繁的使用“肮脏、愚钝、可怕”等字眼来形容咱中国人。
如此表里不一的人竟然是爱因斯坦,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正所谓“艺术家或科学家的作品不等于他们自身的人品”,似乎爱因斯坦本人也逃不过这条“真香定理”。
总而言之,人是复杂的,一个人在某领域的伟大并不代表这个人的人品和道德也是美好,因此需要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一切,不能用片面的眼光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