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引进或制作中文版,这是中国引进海外音乐剧常见的两条路。《娜塔莎、皮埃尔和1812年的大彗星》却走了第三条路:拿下版权,组建国际化团队,做全英文的“上海版”。
由上海大剧院、西岸大剧院、长扬文化出品的“上海版”《大彗星》,正在紧锣密鼓地排演,明年1月将在上海首演,以全英文形式连演51场。
“上海用百老汇的流程和规则制作一部剧,再在其中加入上海的创新,争取超越原版制作。”《大彗星》出品人、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说,这是中国音乐剧发展升级迭代的必经之路,“中国不能只是国际音乐剧演出的码头,在创作的源头彼此促进、相互成就,才是行业良性发展的基础。”
《大彗星》海报
拿下百老汇版权
引进《大彗星》的缘起可以追溯到六七年前。当时,百老汇和伦敦西区以《猫》《剧院魅影》《妈妈咪呀!》为代表的多部经典在中国几乎演完了。
“中国流行的还是百老汇三四十年前的老剧,作为中国发展最快的音乐剧市场,上海的观众已经不满足了。”带着发现百老汇新经典的强烈意愿,如今担任《大彗星》总制作人的叶飞,飞去了纽约。
百老汇版剧照
他连续观摩了三部口碑新戏,主打rap的《汉密尔顿》,120分钟一气呵成的《来自远方》,主打沉浸式体验的《大彗星》,都让他留下深刻印象。
到纽约第一天,他就看了《大彗星》。长途飞行加上时差,让人疲惫不堪,《大彗星》让他一扫困意,“剧场被改建为沉浸式空间,天上地上有很多陈设,据说制作费花了600万美金。音乐风格极其丰富,有乡村音乐、流行音乐甚至时尚风格的电子音乐,都很好听。”
百老汇版剧照
几年后,徐汇滨江开始新建西岸大剧院,由上海大剧院管理运营。选择开幕大戏时,负责筹备西岸大剧院的叶飞团队,将《大彗星》汇报给了张笑丁。
《大彗星》让张笑丁眼前一亮,音乐剧改编自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但对那些对文学名著犯怵的普通观众又很友好——它选取了一个爱情与人性的截面,主人公面临的判断和抉择,容易和当下年轻人共鸣,“再加上热闹的沉浸式氛围,非常契合一座剧院开幕大戏的需求。”
百老汇版剧照
西岸大剧院团队开始启动版权谈判,引进《大彗星》。版权价格的谈判过程进行得很艰难,最终,双方在一个都能接受的价格上达成了一致。
中国音乐剧市场日渐火热,国际音乐剧的版权价格也水涨船高,“不少版权方一开始就狮子大开口,还是得给对方上上课,告诉他们真实的中国市场是怎样的,不能把这里当成韭菜去割。”张笑丁说。
增加上海的特色
拿下版权后,上海大剧院决定制作全英文版,既不是原版引进,也不是制作中文版。
“这是一部纯靠歌唱串联的音乐剧,没有对白,要到位、传神地翻译成中文不容易。”张笑丁说,上海大剧院创制中心成立后,已经制作多部中文舞台作品,是时候参与国际制作了,“只有参与国际舞台的游戏,才能输出我们的价值和规则,发出我们的声音。”
上海排练现场
2022年,上海大剧院创制中心成立,相继推出昆曲重逢《牡丹亭》、舞台剧《弗兰肯斯坦》中文版、音乐剧《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文版、舞剧《白蛇》,加上此前的昆曲《浮生六记》,经验十分丰富。
张笑丁坚持,创制中心要东方舞台美学系列和商业戏剧两条路并行,而做商业戏剧与上海大剧院所在的“演艺大世界”的定位密切相关——“演艺大世界”是商业戏剧的汇聚之地,目标是亚洲百老汇。
上海排练现场
《大彗星》迅速组建了一支国际化的制作团队,有百老汇原版的执行导演、音乐总监等主创人员,也有中方导演、韩国舞美视觉、中国的服装设计和灯光设计。
国际化团队极具号召力,“招募演员时,有4500多人报名,远超一般的中文版音乐剧。”叶飞说,这样的表演人才厚度,让剧组可以充分挑选适合角色的演员。剧组效率惊人,排练不拖堂,排练第二周,所有演员已经完全脱稿演唱,“这是百老汇剧组的基本要求。”
上海版舞美设计稿
国际化团队并非简单复制百老汇的流程。中方的灯光设计李博文用了新的建模技术,导演在舞台搭建前就可以通过VR技术完整地看到灯光和舞台效果;音响设计NickKourtides在非常规舞台用上了最新的声音追踪技术,演员们身上配有追踪装置,助力观众的沉浸式观演。
张笑丁期待一部“既有百老汇标准,又有上海特色”的作品,在百老汇的基础上增色,带动音乐剧行业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