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1918年,25岁的毛泽东为送别好友写下此诗句,抒发了其搏击风浪、追求真理的伟大抱负。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作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扶持项目《鲲鹏击浪》12月18日晚在北京卫视、浙江卫视、广东卫视开播,爱奇艺、优酷视频、腾讯视频同步播出。
本剧由高军担任总制片人,马继红担任总编剧,刘飚执导,刘承林、米卓清领衔主演,于洋、李东翰、董勇、黄淏楠、宋佩泽等主演;讲述了青年毛泽东自1918年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至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数年间走过的不平凡革命历程。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在题材开掘上,如何拍出新意,拍出毛泽东革命思想发轫和成长历程尤为重要。重大革命题材剧《鲲鹏击浪》填补空白,聚焦毛泽东青年时期。1918年至1921年,青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在北大图书馆结识李大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开展学运工运;领导了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创建湖南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这不平凡的三年,毛泽东从一个信奉教育救国的热血青年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关于《鲲鹏击浪》的开拓意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表示:“这部剧最大的开拓不仅仅是填补一个空白,还进行了一次深耕,把毛泽东同志年轻时在北京三年的生活经历很细致地展现出来,能让今天的年轻人产生共鸣。”《鲲鹏击浪》用全新视角解读那段厚重历史,这不仅是对百年前革命先辈的怀念致敬,也能让新时代的年轻人共鸣共情。
本剧还揭秘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比如,毛泽东为何突然放弃赴法,选择留在国内?作为北大图书馆的助理员,那座红楼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毛泽东第二次进北京是为了什么?毛泽东与萧子升是如何从情同手足的“湘江三友”到分道扬镳?相较于以往写历史、写事件、写军事斗争的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鲲鹏击浪》聚焦写人,以接地气的平视化表现手法,再现青年毛泽东追寻理想,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成长轨迹和精神世界。
书生意气,风华正茂。1918年的毛泽东,只是一个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初到北京,他也像众多人一样,面临就业和生存问题。他在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也对现实充满愤怒,也出现过困惑和迷茫。“北漂”、求职、租房、抗争、道路抉择……《鲲鹏击浪》以毛泽东的经历,塑造出一个百年前真实的青年群体,并通过父母、兄弟、爱人、老师、朋友等人的视角,展现了一个更加真实、立体、接地气的青年毛泽东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