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全球最先进,也是我国首艘自主研制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命名。这也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能力建设迈出重要一步。按计划,该船将在码头完成相关准备工作,于12月22日在广州南沙开启首次试航,此次试航的主要目标是验证动力系统功能。
大洋钻探船于2021年11月30日开工,2022年12月18日实现船舶主船体贯通,2023年12月18日正式命名“梦想”号并试航,预计2024年全面建成。建成后,“梦想”号主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际大洋科学钻探任务。
“梦想”号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牵头负责的我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150余家单位参研参建。中国船舶七〇八所设计、黄埔文冲建造。该船总长179.8米,型宽32.8米,总吨约33000吨,续航力15000海里,自持力120天,稳性和结构强度按16级台风海况安全要求设计,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和海域11000米的钻探能力,配置基于蓄能技术和闭环电网的DP-3级动力定位系统,可全球无限航区航行和作业,具备无隔水管和隔水管钻探能力,最大钻深达11000米,可在船上对钻取岩心进行多学科实时实验,船载实验室总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大洋钻探船。
按照“小吨位、多功能、模块化”设计建造理念,“梦想”号突破十余项关键技术,完成多项国际首创设计,总体装备和综合作业能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该船具有全球最先进的钻探系统,其中深水无隔水管泥浆循环系统(RMR)由我国自主研制,目前已实现400米级RMR研发从“0”到“1”的突破。建有全球面积最大、功能最全、流程最优的船载实验室,总面积超3000平方米,涵盖基础地质、古地磁、无机地化、有机地化、微生物、海洋科学、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钻探技术九大实验室,配置世界一流的磁屏蔽室、超净实验间和全球首套船载岩心自动传输存储系统,可满足海洋领域全学科研究要求。建有全球规模最大、最先进的科考船综合信息化系统,由弹性网络、云数据服务、综合调度、作业监控、实验室管理等九大子系统组成,采用超融合、云服务、数据中台、数字孪生等关键技术,全船覆盖超20000个监控点,可实现钻采作业全过程监测、科学实验智能协同。
“梦想”号配置了最新一代30兆瓦闭环环网电站,全球首次同时将蓄能技术和闭环电网应用于DP-3级动力定位系统,船舶经济性和可靠性大幅提升,节约能耗超过15%。
据了解,“梦想”号配套的钻探保障船、码头、岩心库等已全部投入使用。钻探保障船“海洋地质二号”作为国内首艘由海工船改造的科考船,具备伴随“梦想”号进行全球航行作业能力,还可独立开展海工作业和海洋科考,曾完成我国首套海洋漂浮式温差能装置海试等多项重要任务,海上工作近500天。南部码头、北部码头是我国首次建成的深水科考码头,可为“梦想”号运营提供强大岸基支持。世界一流大洋钻探岩心库设置常温、4℃、-20℃、-80℃和-196℃五级不同温度存储条件,可满足不同样品储存需求,可储存累计长度45万米的岩心样品,是全球储存能力最大的大洋钻探岩心库。
大洋科学钻探被誉为海洋科技领域的“皇冠”,“梦想”号具有国际领先的大洋科学钻探能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共同梦想,承载着全球科学家“打穿莫霍面、进入上地幔”发展地球系统科学的共同梦想,承载着全人类开发地球深部资源的共同梦想,建成后将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国之重器”、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的“核心利器”,为深海资源开发应用提供重要装备保障,有力支撑我国实施大洋钻探国际大科学计划,提升“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能力。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国际大洋钻探格局也在发生变化。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ODP)发展迄今已有55年历史,是地球科学领域迄今历时最长、规模和影响力最大、最成功的国际科学合作计划。美国、日本、欧洲大洋钻探联盟是当前IODP三大核心力量。美国“决心号”和日本“地球号”是主要钻探平台;欧洲大洋钻探联盟没有专用大洋钻探船,但通过灵活租船实施大洋钻探任务。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日前宣布“决心号”大洋钻探船将于2024年9月正式退役。而我国大洋钻探船计划2024年建成;这意味着国际大洋钻探力量对比在发生调整。
在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大洋钻探事业将迎来重大机遇。一是美国2035年前很可能不会建成新的大洋钻探船;二是当前日本和欧洲大洋钻探联盟的大洋钻探受限较大。日本“地球号”吨位大、运营成本高,大洋钻探难以走出日本周边海域;而欧洲大洋钻探联盟租赁的船舶主要适合极地和浅海。三是我国大洋钻探船综合性能高,有望成为国际大洋钻探的主要平台。四是当前我国海洋事业发展进入近代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深潜、深网、深钻”成为我国深海装备建设的三大前沿领域,大洋钻探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