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中,记者问道易中天怎么看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易中天回答道:“我们对农民起义不

俊慧文史苑 2023-12-20 03:22:51

采访中,记者问道易中天怎么看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易中天回答道:“我们对农民起义不能有太高的评价,农民起义并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与先进的文化,它只能敲响统治阶级的警钟,官逼民反最后鱼死网破”,基于这个观点,易中天先生是不会写农民起义的。

于是,这场关于易中天如何看待农民起义的历史争论,就在学生圈子里持续酝酿、发酵。为了搞清这场论战的源由,有必要深入剖析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角色。

古人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在封建王朝统治下,中国历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底层农民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他们的命运却捉襟见肘,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封建土地制度和如山般的税赋役夫,让广大农民从来没有过上体面日子的机会。

更别提自古相传的天灾人祸,饥荒、瘟疫、战乱接踵而至,农村生活显得愈发凄惨,在绝望到极点的时候,起义便成为这些受难者唯一的出路。

秦汉以来,几乎每朝每代都出现过农民武装起事。这些起义的导火索无外乎赋税如山、灾害频仍和统治腐朽所致。

主要的起义领袖有秦末陈胜吴广、宋代的方腊、明末李自成、晚清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等等。这些起事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起义领袖也无一幸免,但其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和影响却远远超出失败本身。

就积极意义而言,农民起义的出现,对百姓穷苦生活的改善具有推动作用;它们动摇了统治阶级,消灭了大量寄生在农民身上的地主势力,间接催生了新的王朝。比如明末的李自成起义,直接导致了明王朝在中原大乱的背景下土崩瓦解。随后,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取而代之,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封建社会的进步。

然而,反观历史,农民起义的周期性规律也同样显著:起义军起初壮大,后来内讧不断;最终又被新的统治阶级所消灭。太平天国运动就是典型的例子。这场规模浩大的起义持续了足足14年,期间起义军屡战屡胜,甚至建立起自己的政权。

然而好景不长,洪秀全等人物的昏聩无能,加上清军的步步紧逼,这场起义最终以失败收场。灾难性的后果是,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了江南地区几十年的战乱与破坏,白白牺牲了上百万人的生命。

对此,易中天的解释颇具争议性,他笃信农民起义无法代表新的生产力,它局限于反抗压迫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剥削的社会本质,正因为如此,易老师很少会在讲课中详细探讨农民起义相关的历史事件。

“起义军也好,他们面临的环境也罢,充其量不过是官逼民反、鱼死网破的表现。”易先生在后来接受采访时明确表态,他强调,要真正解放农民,唯有工业文明的进步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引入,这才是根本之道。

然而,这种简单的否定似乎也过于武断。历史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任何一环的出现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

农民起义的爆发往往预示着腐朽统治的终结,从这个层面而言,它加速了历史变革的脚步。且不说起义军本身的意义,单说他们所面临的环境,那种在绝望中仍然选择奋起反抗的精神,也值得肯定。

正视农民起义的进步意义,并不等于对其局限性视而不见,历史是一个全面的体系,我们只有平和、理性地审视,才能对那些已成烟云的事件做出公允的评判。

另一方面,农民阶级的重要性也毋庸置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道路上,广大农民群众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毛主席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最终令红军在国内战争中战胜强大敌人,实现新中国的诞生。

可见即便农民起义往往难逃失败命运,但底层民众在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巨大力量,也是任何一位思想家都无法忽视的。

易老师之所以很少在课上正面评价农民起义,或许是出于自己学术角度的考量,这并不等于对起义事件漠不关心或全盘否定。我们应当怀着平和、理性的心态,对长河中的种种现象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

这场从讲坛延伸开来的历史论战,也为人们提供了重新审视和理解的机会。我们不应囿于先入为主的观念,而要主动去学习和接纳多元立场。也许真相就隐藏在这些细碎的思想碰撞间。让我们共同期待真相大白的那一天!

0 阅读:130

俊慧文史苑

简介:挫折是最好的清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