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赫)12月19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湖南省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重点项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问苍茫》在北京大学举行放映与研讨交流会。活动以“寻找光辉起点,探寻跨越百年的时代问答”为主题,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潇湘电影集团、湖南当燃影业有限公司主办,旨在通过交流会展开跨越时代的青春对话,激励当代青年永葆“创”劲与“闯”劲,为年轻人提供精神镜鉴。
《问苍茫》主演王仁君在现场,他在剧中饰演毛泽东。
电视剧《问苍茫》讲述了1921年至1927年,参加中共一大归来的青年毛泽东,带着对中国革命之问、国家民族前途命运之问,在矢志不移地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以早行者的思考,问大地、问实践、问人民,从一名追随者成长为先行者、开拓者并探索出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热血故事。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见证了中国红色信仰的发展之始。作为电视剧《问苍茫》的核心主人公,毛泽东与北京大学渊源深厚:1918年9月,不到25岁的毛泽东来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在这里,他通过大量阅读各种刊物及向李大钊请教,经过对进步思想的不断汲取与打磨,逐渐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参加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专业学习经历更是奠定了他日后成为宣传工作行家里手的坚实基础。从“毛同学”到“毛代表”,由“毛教员”至“毛委员”,从北大伊始,红色的种子在毛泽东的心中扎根,不断滋养,最终点燃了星火,执灯前行。
活动现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唐金楠表示,这部剧制作精美,并从立意上紧紧抓住了年轻人和年轻的状态去表达。青春版的毛泽东、青春版革命题材的影视剧一定有它永恒的生命力,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我们需要正能量的青春的表达、当代的表达。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表示,《问苍茫》在内容呈现方面,细节交互的真实性、人物情节设置的冲击力使该剧呈现效果接近电影质感,达成了对于复杂的历史与社会的生动演绎,彰显出了扣人心弦的思想深度和人物魅力,“这可能标志着国产的红色或者主旋律中共党史影视剧将迎来一个历史性的突破。”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政党研究中心主任金安平表示:“首先,《问苍茫》展现了近年来党史研究新成果,在表现手法上有不少新意;第二,它正面表现了毛泽东不仅会做农民运动,也会搞工人运动,丰满了毛泽东一步步成为工农革命领袖、从城市转向农村的细节;第三,该剧没有回避早期党员脱党的事情,在遵循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表现出了当时党的道路自信、政治自信、政党自信;第四,剧中细腻呈现了毛泽东与自己亲人的关系,尤其是对兄弟姊妹的影响和引领,情感真实动人。”
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主任程美东教授认为,题材选取上,《问苍茫》主要聚焦了毛泽东同志走上革命道路的青年时期,这一阶段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和历史意义;人物刻画上,《问苍茫》将早期共产党人朝气蓬勃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人物形象立体化、饱满化、生动化,而不是僵化、教科书化;艺术创作上,《问苍茫》在历史史实和艺术创作上实现二者的自然融合,画面、背景、道具、台词等都呈现得很好,充分考虑了现代观众的观剧需求和审美。
现场,《问苍茫》主创也与北京大学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该剧总编剧陈晋表示:“还原历史绝不等于唱高调,还原历史恰恰是把历史的精髓给拎出来,不仅要复刻历史里的‘人’——先辈们的心路历程,还要让屏幕外的‘人’——观众能切真地对其有所共鸣。”总编剧梁振华表示:“在创作中我们是小心地求证、小心地摸索、小心地假设、小心地抒情,在历史脉络之余融入审美情境,让诗意表达有空间、审美意向有空间,以局部虚构的方式来展现人物。”导演王伟表示:“我们的故事都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整体的史实性和艺术创作经过了陈晋老师和梁振华老师的把关,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把文字变成影像的转化过程。”
据悉,电视剧《问苍茫》同名长篇小说(深圳出版社)、同名制作手记(湖南人民出版社)、同名绘本(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同名有声广播剧(喜马拉雅)已在全网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