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闫雯雯周琴刘彦君伍勇
2016年,牛津大学历史教授彼得·弗兰科潘的著作《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横空出世。作者将张骞通西域、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崛起、波斯帝国辉煌、美洲大发现、王阳明心学的繁盛、“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等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绚烂故事全都串联在一起,如一颗颗珍珠一般,以“丝绸之路”的视角,叙述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丝绸之路的开端在张骞。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30年间,张骞两度出使西域。他开拓的丝绸之路,在之后的两千年里,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条东西交往的路线,每个时代都在熠熠生辉。
很少有人知道,张骞与蜀道也有一定的关联。在张骞的建议之下,汉武帝派出五路副使进入西南夷,抵达成都之前,走得也是蜀道。
不仅如此,就连第一次提出“丝绸之路”概念的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也曾经顺着蜀道进入过四川。
蜀道,是一条当之无愧的对外交往之路。
·蜀道汇聚点上的张骞墓·
汉中的古代名人墓地很多,洋县有蔡伦墓,勉县有定军山下的武侯墓和马超墓,城固有张骞墓。
与诸葛亮的武侯墓附近已经被开发成了成熟的旅游项目不同,张骞墓的前面正对着的是饶家营村,西边是城固县博物馆,其余的地方,是大片大片的农田。这种典型的陕南村落、水田、旱地景观,是张骞长达两千年的长眠之地。
走进张骞墓的封土堆,远远地就能闻到柏树香气,古朴悠长。根据树上悬挂的古树名木牌,这里的古柏的年龄约为800多岁。除了苍劲的柏树,张骞墓前还有数通石碑,以及两处神道石兽。墓碑前,还有不知名的游人,献上了一束鲜花。
张骞墓历史上被多次盗掘毁损,地面残留文物都是清代人所建,因此这个封土堆究竟是不是张骞墓,曾经有过争论。但是争论在1938年,西北联大的一次考古后,烟消云散。
1938年,西北联大对张骞墓墓道进行了初步发掘,出土汉隶“博望铭造”封泥及灰陶片、瓦罐、汉五铢钱等文物。张骞因为出使西域的不朽功勋被封博望侯,因此这块封泥成为了确定墓主人身份的直接证据。1939年5月,西北联大于张骞墓前刻立《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记》碑,记述了当时的考古经过及研究结论。
实际上,张骞出使西域并不仅仅是沟通了中亚各国,也将中国西部版图内的各个小国也像珍珠一般,用丝绸之路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无数的丝绸、陶瓷、茶叶顺着丝绸之路走向了远方。
·张骞建议五副使走蜀道入西南夷·
除了丝路,在张骞墓的陈列馆里,还有他个人的生平介绍。其中有一篇提到,在张骞的建议下,汉武帝派遣五路副使进入西南夷。
为什么张骞会提出这样的建议?
《史记·大宛列传》中提到“臣(张骞)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今印度),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
原来,张骞从西域归来之后报告,说在大夏见到了“蜀布”和“邛竹杖”。大夏人说是从其东南数千里的身毒(印度)国的蜀商那里买来的。这意味着,除了张骞走过的那条路,在长安的西南边,还有一条路,也能通往大夏。
于是,汉武帝的五路副使,顺着蜀道南下,进入了四川,对于西南夷地区进行了开发。
实际上,蜀道不仅仅是汉代开发西南夷的必经之路,它也是沟通南丝路和北丝路的重要一环。
作为中国织锦业的中心之一,蜀锦是一张闪亮的名片。在蜀地织造的锦缎,通过蜀道运送到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或者是通过汶灌道、叠潘道等直接与张骞连通的丝绸之路相接,送往西域或是更远的地方。
考古学家在尼雅遗址发现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极有可能就是蜀锦。而吐鲁番阿斯塔拉226号墓发掘出土的“连珠龙纹锦”残片背面,有墨笔行书题记:“双流县,景云元年折调紬绫一匹,双流县八月官主簿史渝。”更是蜀锦经蜀道和丝绸之路流入西域地区的实证。
·丝绸之路的提出者也曾走过蜀道·
张骞虽然是丝绸之路的先驱者,但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却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出版了一本书叫《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在第499页出现了德文的“丝绸之路”。这是目前可考的,第一次提出丝绸之路的人。
在李希霍芬第一次提出“丝绸之路”前5年,他也曾到过成都,走的就是蜀道。他对于蜀道的评价“不用火药修筑这么一条路,绝非小事。”
从陕西入川时,李希霍芬还专门写下了对于金牛道的印象:“我们常常是踩着一种因常年使用而被磨得十分光滑的石灰石铺成的阶梯上行,时而一下子就有40—50阶,旁边就是陡峭的悬崖。而令人惊讶的是,牲口倒敏捷地通过了这些地方。”
旅途中最艰险的部分无疑是剑门关,在李希霍芬看来,剑门就是在“悬崖中敞开了一道门”,“这道岩石形成的门里还建着一道城门”。而翠云廊的柏树也被他记入了书本,他形容这些柏树被种植在蜀道两旁,绝大部分树干都很古老,斑驳、弯曲而又显得非常美丽。
李希霍芬在四川的两个多月时间里,足迹遍及广元、绵阳、成都、雅安、乐山、宜宾等地。对于140多年前天府之国的自然、人文风情,李希霍芬留下不少珍贵记录。
他在成都感受到了惬意:“我还从未像在这里那么惬意地旅行过,尽管我在这个城市里还不曾见过穿着欧洲服装的外国人,但我在街上可以自由地闲逛。”考察都江堰后,李希霍芬盛赞这个中国古代的著名水利工程,将其首次详尽介绍给世界,并表示“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丝绸之路和蜀道相互辉映·
201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该遗产所包含的33处遗产点中,与蜀道相关联的便有张骞墓。
实际上,蜀道还有若干通往丝绸之路甘肃段点的支线,包括阴平道、歧山道、景谷道等,这些线路通往的区域,比如说一同被列为遗产点的甘肃麦积山石窟,也是蜀道支线曾经连接的地方。
而在前一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被首次提出。其中的“带”指的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已成为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国际社会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与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建成,打开了中亚国家通向太平洋的大门;中国企业承建的中亚第一长隧道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顺利贯通,结束了当地民众出行需要翻山越岭或绕行他国的历史;中吉乌公路正式通车成为跨越高山、畅通无阻的国际运输大动脉。
而蜀道,也在扩大自己的外延:从成都出发的“钢铁驼队”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量突破2万列,累计服务全国1.5万家企业;进出川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大通道已达42条;成都成为中国内地继北京、上海之后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
两千年前,张骞尽自己所能“凿空”和利用的两条路,在新的时代之下,有了新的使命和新的责任,在未来也会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