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年男女如何过七夕?古人的风流浪漫远超现代人

逸竹仙 2022-08-04 12:39:28

今天是农历的七月初七,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在各地有着不同的叫法,又叫乞巧节、七姐节、女儿节等。

关于七夕节的来历流传着许多优美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牛郎和织女勇敢追求爱情,最后化作牛郎星和织女星互相守望浪漫的神话故事。

七夕节起源于上古时代人们对于天象和星宿的崇拜,到了西汉时期已经在民间广泛普及,在宋代达到鼎盛时期。受中国文化影响颇为深远的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亚洲国家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

古代七夕节这天女孩儿们都会穿戴好最漂亮的服饰,用凤仙花把指甲染得红艳艳的,这天女孩儿们主要的活动就是乞巧,乞巧一般有三种方式:

一、七夕前一天取一碗水放在阳光下暴晒,到了七夕这天女孩儿依次把一枚细小的银针放到碗里,如果银针的投影是一条直线则乞巧失败;如果银针的投影如花般散开则证明这个女子像织女一般手巧。

明代沈榜曾在《宛署杂记》中详细描述“丢巧针”的玩法:

“燕都女子,七日,以碗水曝日中,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

二、女人们聚集在一起比赛,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把五彩丝线穿过七枚银针,速度最快的女孩儿就会被公认为手巧。

三、在这一天女孩儿们纷纷把自己喜爱的瓜果置于盘中放在庭院里,谁的盘子里有蜘蛛结网,就表示这个女孩儿乞巧成功。

曹雪芹在《红楼梦》多个回目中多次提到过“乞巧节”,对于大观园中的女孩儿们过乞巧节曹雪芹是这么描述的:“七月初七,巧节。众女儿漂针,谈论七夕故事。”

七夕节这天男子的活动就比较简单粗暴了,一般就是读书人晒书、拜魁星,富贵人家晒衣服。

《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了晋朝一个晒书的小故事:七夕节这天,人人都把家里的藏书拿到太阳下曝晒。郝隆博学多才却得不到重用,于是在七夕节这天跑到太阳底下袒胸露腹地躺下。路过的人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躺在太阳底下?”他傲然地回了一句“我在晒书”。

如果说读书人用晒书来展示自己满腹才华,而富贵人家晒衣服则纯粹是炫富攀比了,可以想象一下:每家每户都把压箱底的精美奢华的绫罗绸缎的衣服挂起来摆放在一起暴晒时候,每个人心里都在较劲儿呢。

拜魁星则纯粹是古代读书人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了,在古代读书人都希望“熟读圣贤书,卖给帝王家”,考取功名是古代每个读书人的梦想,因此非常崇敬魁星。传说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所以古代读书人都会在七夕节这天祭拜魁星,祈求魁星保佑自己能一举得中从此官运亨通。

任何一个节日都必须有美食来点缀,吃巧果、吃巧面等更是七夕节不可或缺的活动,而孩子们都会得到一款名叫“磨喝乐”的玩具。

“磨喝乐”是梵文音译,相传本为佛教天龙八部之一,是一种蛇首人身的孩童形象的泥塑玩偶,“磨喝乐”的寓意也是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七夕节作为一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几十年,七夕节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爱情属性,逐渐演变成了“中国的情人节”,也算是与时俱进了,在此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祝大家七夕节快乐!

0 阅读:50
逸竹仙

逸竹仙

品茶、品酒、品人生;侃天、侃地,侃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