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4楼市,丁祖昱这么看

乐居好房 2024-01-02 15:04:56

文/乐居财经严明会

12月28日下午,“初心——丁祖昱评楼市2024年度发布会”举行。预测房地产行业规模走势,剖析行业未来新机会,寻找解题路径,见证地产之变。

《丁祖昱评楼市》年度发布会已经举办到第八届,《丁祖昱评楼市》公众号也将迎来开通运营10周年。

住宅篇

政策“四箭齐发”促稳定

2023年房地产政策频出,“四箭”齐发促行业稳定:金融政策稳主体、稳需求;地方政策从限制性改为刺激性,全年276省市634次松绑;城中村改造面向22个超大特大城市;保障型住房构建未来房地产新格局。

住房总需求同比回升,二手房成交规模创新高

住房需求规模总体稳定,一二手市场份额“此消彼长”,2023年30城成交总量3.43亿平米,同比增长13%。新房成交涨跌参半,城市走势差异明显;二手房成交规模1.81亿平米,创下近年新高。刚需承接二手,改善聚集新房。

高端住宅表现为一手平稳、二手回升。核心10城1000万以上新房成交突破5万套;北上广深1000万以上二手房成交1.48万套,总价1000-3000万二手高端住宅成交大增39%。

土地缩量促平衡,半数百强房企2023年未拿地

2023年土地市场成交缩量,成交面积、金额均跌去两成,2023年供地计划完成率不足五成。对比以往过于火爆的市场,土地市场回归到正常平稳的市场,更有利于市场供需平衡。

上海、杭州、北京、成都、广州、南京等6城土地成交金额破千亿。TOP50房企拿地占全国38%,销售百强房企2023年有半数未拿地,没有新增项目,对销售影响会很大,如果再不去补仓,会影响后续销售。

TOP20城市出让金额占到48%,建面占24%;上海、北京、杭州出让金额占15%;重庆、上海分别蝉联土地成交面积、金额榜首。投资城市逐渐集中。

千亿房企缩至16家,百强房企民企占比降至五成

2023年百强房企销售下降14%,央国企整体实现正增长。千亿企业降至16家。百强房企中不同性质企业的占比也有变化,民企从2020年的73家下降至53家,国企和央企分别增加10家。预计2024年百强房企中民企的数量还会进一步下行。

融资方面,39家A股房企融资现金流持续下滑,央国企现金流入占比逐步增加。今年在金融政策上针对对民企提出了“三个不低于”的相关要求,要一视同仁。

产品力等于销售力,营销策略围绕购房者痛点展开

2023年楼市营销策略直接,主要围绕消费者痛点展开——价格,不少城市采用降价促销的方式,以价换量。此外,“以旧换新”置换模式进一步释放需求;保价协议、“先交付后还贷”等手段,则在稳定购房者信心方面重点发力。

产品方面,良币驱除劣币。产品回归居住属性,无论刚需、改善、高端置业中,投资客都在离场,以自住为主要需求的置业者客户群体更加关注产品本身,全国十大作品去化率普遍高于所在城市开盘当月平均去化率,产品力等于销售力得到印证。

16城率先“复位”

推荐开发企业重点关注以下16个城市,有望实现率先复位。第一梯队:上海,北京,成都,杭州;库存指标一般,但人口指标优异:广州,深圳;2023增速指标表现优异:西安,天津,武汉;规模、库存较佳:合肥,济南,厦门,长沙;规模同比下行仍有结构性机会:苏州,宁波,南京。

夺回一手房市场份额是未来房企机会

2023年全国新房成交规模预计10亿平方米,2024-2025继续筑底,预计到2026年商品住宅成交规模将稳定在8.3亿平米左右。

随着企业竞争强胜劣汰,价格恢复理性,在新房交付风险出清后,房企将凭借与时俱进的新房产品,“抢回”部分房屋交易份额,全国新房成交占比仍有望维持在六成左右。

挖掘城市优质板块,除重点城市外,关注中小城市投资机会,满足三四线核心客群需求。

把握房企盈利机会,部分城市集中度加速攀高,跨过周期,头部企业将再上新台阶。

稳健房企追求长期平稳发展,出险房企加速重振

房企在追求更长期的平稳发展,出险房企也在把风险出清后重振。未来发展新模式轻重结合至关重要,住宅、资管、物管协同发展。

百强房企中,已有80家企业拥有独立的代建平台,市场空间巨大;初心是产品的初心,回归产品,满足需求,是企业未来发展新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环;第三,提升服务,强化物管。盖房建房是三五年的事情,住房的产权是70年,未来对于物业服务的全面提升,是房企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最后,拓展城更,掘金资管。

物管篇

资本市场触底未反弹,物企回购、高管增持频繁

资本市场触底未反弹,2023年上市物企市值较2020年缩水超七成,PE均值11,跌至历史最低谷。面对超跌,上市物企普遍采用回购股份和高管增持等方式维护市场信心,全年累计回购247次,高管增持累计16次。

企业收并购更加谨慎,规模其次,将“升维服务业态”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作为重点。客户逐步优化,开发和维护优质客户,同时通过高管调整和缩编等方式组织优化精简。

物业管理行业重回“微利+现金流”模式

业绩表现上,从基础物业服务到增值服务,各细分业务营收增速持续下探。但由于坏账计提减少以及出售亏损标的,2023年物企整体净利润方面优于去年,基本实现止跌回稳,净利润增速从-17.2%回到0.6%。

增量超住宅超四成份额被百强物企分走,关产方输送达87%;万亿非居市场空间大,但竞争难,公开竞争市场占比近六成,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分包抢走七成份额,整包占比或进一步下降。

物业费提价持续承压,收缴率下滑态势明显,典型城市降幅2%-3%;社区增值业务引流收入增长出现瓶颈,自营模式难以全面跑通,营收持续低速增长,毛利率出现小幅下降。

行业重回“微利+现金流”模式,净利率持续下滑,七成以上项目净利率在5%-8%之间;上市物企在今年上半年经营性现金流由负转正,资本市场筑底盘整,缓慢回升。

物管格局头部已定,国央企整合或助力“腰部”物企跃迁

预计未来行业整体营收平稳,年均增长3%-5%,三年增量约5000亿。物管行业格局头部已定,长尾持续存在。

营收1亿到100亿之间的腰部企业仍有跃迁机会,从政策导向上来看,国央企整合成为“刚性需求”,地方国资物企加速并购整合。一个是整合保障性住房/房改房类物企,另一个是央企整合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城市公司。

资管篇

商业物业持续承压,尝试“商业+X”突围红海

消费复苏放缓,商业物业销售与租赁持续承压。2023年全国新开购物中心400家,百货商超闭店逾2000家,开关店相对平衡。

购物中心五大业态中,儿童亲子类开关店比已低于,呈现收缩态势;受外卖影响,餐饮业态挑战加剧,求生存、抢市场,客单价下降现象从茶饮蔓延至整个餐饮行业;文体娱乐业相对亮眼,体验式、轻养生、生鲜等消费复苏明显,多巴胺经济活跃消费市场。

商业项目压力主要来自于需求不足、供求失衡、消费改变、竞争挤压。全国存量购物中心达6000个,体量超5亿平方米。整体市场已经趋向饱和,开业即面临竞争成为常态。预计未来三年,一线城市购物中心供应总量超730万平方米,2026年上海、北京人均购物面积或将追上纽约,但从消费方式看,中国线上化水平更高,因此即使人均面积一致,中国购物中心也面临较大的去化压力。

未来竞争日趋激烈,商业的运营模式不能再一成不变,必须不断迎合消费群体的变化,尝试引入新的业态和服务,比如集市、文旅、IP等,以“商业+X”模式,为客户提供契合的消费场景体验,这样才能在商业红海中突围,抓住客流。低效运维的商业体通过用途调整盘活营收。

写字楼“边建边改”去化承压,未来应优先盘活存量

预计全年办公市场投资同比下降10%,成交面积和金额分别下降11.5%和15.1%。

低效的商办资产正在被改建成长租公寓等项目,另一方面新项目持续入市,北上广深甲级写字楼新增供应明年将达316万平方米,市场空置率持续高企,上海、深圳超20%,二线城市中,杭州、武汉租赁复苏缓慢,空置率也在持续走高。

2023年重点城市不动产大宗交易额1065亿元,创下三年新低。原本写字楼在大宗交易中占比是最高的,现在占比只有28%。

远程办公使得租户办公习惯发生重大变化,甲级写字楼粘性不足,市场持续低迷。从趋势的角度来讲,短时间无法改变,需求不会很快复苏,叠加供应高企,空置率未来或将持续攀升。

对此,应该优化供应结构和节奏。对需求进行盘点后,给出更合理的规划和供地计划,避免大体量新增供应的集中入市,优先盘活存量,提升资产运营效率。

2023租赁市场规模1.7万亿元,一线城市长租公寓仍为资本首选

根据测算,2023年租赁市场规模1.7万亿元,预计未来4年复合增长率为2%,2026年租赁市场规模可达1.8万亿,租赁市场需求规模小幅稳步提升。

保租房3年已筹建超500万套,完成“十四五”目标近60%,部分城市保租房供应大量入市,带来集中式公寓规模提升,使得个人房源供应下行,租金坪效均出现显著下降。与此同时,随着保租房筹建的逐步回落,新政从强调保障性租赁住房转向强调配售型保障房,未来租赁市场将逐步回归市场化导向。

经营策略上,租赁产品应主要关注综合产品力包括产品设计创新、精细化运营以及多业态整合等方面的提升,推动企业经营能力增长。

投资赛道城市间分化加剧,一线城市长租公寓仍是资本投资首选,刚需及高端产品均可考虑进入,二三线城市更聚焦高端产品。

国企纷纷启动保租房REITs筹备工作,公募REITs将成为保租房融资的主要路径。此外,房企系运营商向资管转变,通过大宗交易实现项目退出,未来市场化租赁项目也将主要通过大宗交易退出。

未来产业园区要算“三本账”

企业在产城投资上更加谨慎,产业地产商拿地占比下降4%,重资产投资回归一二线城市;头部企业加快轻资产全国布局,全年超80%企业拓展轻资产业务;研办类园区租金出租率双降,厂房类项目相对抗跌。

整体营收迎来近五年的首次下滑,预期同比下降14%,光伏能源类创新服务收入逆市增长。生物医药等“主题产业园”大量上市,特色产业集聚性强,同质化竞争严重,市场表现不佳;“产业保障房”面临供应过量,部分城市年均目标供应量最高达到当地工业载体全年供量的120%。

未来园区要算“三本账”:财务账,提升项目去化能力;产业账,提升产业服务能力;生态账,提升低碳建设运营能力。

资本市场看好银发经济,康养产业八大痛点待解

康养行业整体增速放缓,市场化床位进入新周期,从去年的3.8万张强势增长至6.9万张。在养老床位缺口相对趋同的情况下,2022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区域养老供给呈现低增长甚至严重负增长;而成渝与长江中游区域却迎来加速高增长状况。有效需求倒逼供给分化,呈现两种养老发展方向,“补短板&提品质”特征显现。

在市场需求方面,养老床位的利用率只有43%,达到10年最低点。市场出现有需求无供给或供需错配的状况,疫情后不少养老机构的运营呈现两极分化。

康养产业“建圈强链”,产业链平台组建创历史新高,2023年康养论坛超140场。企业投资迎持续性高位增长,资本市场看好银发经济,各路资本加速入局,2023年18家公司累计获超17.5亿元康养融资,康养概念股保持上涨。

康养产业八大痛点,包括存量改造慢、医养结合难、人才稀缺、老年人消费动力不足、城市养老供需错配、营销通道“多点爆发与混乱无序”、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不成熟、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养老属于“微利”+“长周期服务”行业,在进入规模走高、变档提速的快速发展期同时,也将来迎来竞争加剧、行业洗牌的分化期,步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2023年文旅市场“有恢复没报复”

具体来看,改造升级成为文旅投资热点;存量时代全面推进文旅资管;市场需求旺盛,但消费能力降级,消费市场逐渐走出奢侈的浮华时代,进入一个更加注重“性价比”的新时代。

受房地产影响,文旅地产企业压力巨大,景区类企业基本全面复苏,但部分城市文旅开发使增量变成了空置存量,运行效率低下,导致收益不足,拉动消费乘数低,资金闲置。提升文旅消费是重要任务,建议政府专项债发挥“托底”功能和市场化融资“续航”作用。

运营角度来讲,首先,内容型消费成重点发展趋势。培育内容消费型习惯,搭建内容型产品体系,只谈硬件没有内容的文旅项目没有生命力。其次,重点打造细分领域,推动精准服务体系搭建:中老年游供应体系亟待重塑,平台型企业以用户导向推行全新产品;年轻人需求更加多元化、在地化,比起形式更关注产品的服务体验。

“文旅+”助力产业提质增值。文旅与城市的文化场馆、商业、酒店、办公甚至产业园区等场景有了更多的深度融合,““文旅”成为盘活城市存量空间的重要途径。

REITs是不动产运营的关键,完全具备放量空间

中国未来的不动产运营核心是金融的全力支持,这当中REITs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市场完全具备REITs的放量空间,进一步打通存量资产投融管退闭环。

随着四季度公募REITs审批速度加快,地产类REITs注册生效、反馈和受理数量大幅增长。截止2023年12月25日,上交所和深交所披露的地产类REITs注册生效待发行的5只、已反馈3只、已受理3只、已申报1只,合计12只,拟募集金额超262.97亿元。

拟申报的地产类REITs项目97个(含已申报未发行),市场规模依然很大。按已发行的16只平均募集金额22亿计算,拟申报募集规模超2000亿元。

“不动产+X”多场景赋能,破解不动产市场困境

不动产运营破局有三方面关键点:第一是金融层面全力以赴的支持,进一步开放REITs,打通投融管退闭环;第二,市场端调整供应节奏,改善供求关系;第三,不动产运营商产品端,通过不动产+多场景赋能,进行商业+、办公+、康养+、文旅+、租赁+等,将不同业态整合到一起,走出市场红海。

[购房资讯轻松享,快来关注乐居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