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成都当农匠|年轻的他们,目标是中国更广袤的乡村原野

红星新闻 2024-01-06 19:02:49

继农业职业经理人后,最近,“90后”舒星宇又多了一个新标签——以农业人才的身份被引入崇州市大划镇人才驿站。一起带过去的,还有团队其他年轻的小伙伴。他们的任务,就是用农业职业经理人的经验,带动区域快速发展。

试水第一步,是对人才驿站门前10亩闲置土地进行优化整理。待到土地整理完毕,接下来,舒星宇会引入团队此前在崇州市三江街道的经验和资源做示范,之后再计划进行全域推广。

“人才驿站是一个新的展示窗口,当地政府需要用农业板块来带动区域快速发展。”他告诉记者,人才引进只是第一步,最终目的,是希望更多年轻人才回到家乡,发挥其特长,助力乡村振兴。

同样是农业职业经理人的故事,但这次,舒星宇要讲的,不是父与子,而是一群年轻的农业职业经理人以及他们作为“智囊团”的故事。

▲团队合照

“白纸作‘划’”

人才驿站门口10亩示范田的优化整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儿。

舒星宇记得,刚来时,这里还只是一片杂草丛生的土地,“土层很薄,底下全是沙石”,不适合种庄稼。

从其他地方调运泥土过来加厚土层,平整土地,画线,抄田,旋耕,土壤杀菌,设计田埂和沟渠,调理土地。前后忙活一个多月,才基本做好优化整理的前期工作。

接下来,这10亩试验田将种下第一茬有机蔬菜,不仅要引入数字化农业的生产方式,还要为接下来的二产、三产发展作准备。

▲人才驿站门口十亩地优化整理后

当然,如果仅仅只是优化整理人才驿站门前这10亩地,还不足以吸引舒星宇回来。他和小伙伴们还有更大的野心。

“这10亩试验田将作为大划镇对外展示的窗口,希望以此撬动地区更多产业发展。”他告诉记者,区别于以前的农业职业经理人身份,他和小伙伴们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当地政府的“智囊团”——除了门前这10亩地的优化整理,团队还将进行全区域的农业调研,进行合理的建议与规划。

在这里,他们还想做很多以前在三江地区没有做过的事情。

“三江地区有传统农业的底子,但也因如此,我们只能按照传统的但又脱离部分传统的农业去做。”他解释说,三江地区很多地块因原本硬性条件不够,更先进或更智能化的设备进入其中将受到限制。如林盘和土地穿插,或是部分地方道路不通,只能种植一些林下蔬菜,这也让团队的自由发挥有了诸多限制。尽管在团队接管5000余亩土地后进行了诸多尝试,但仍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大划镇虽底子空白,但也因为是一张白纸,在规划之初就能将现代农业的智能化设计融入方案中。例如道路或沟渠建设,都可以在事先提前规划。他打了个比方,就像是装修房子和盖房子,前者往往受限于房子本身的格局,而后者可以在规划之初就能规避一些问题。

也因此,在大划镇,舒星宇团队有了更多想象的空间。

第一步,就是将大划镇具备条件的土地逐步优化整理,再复制三江地区的成熟经验并不断优化。他提到,大划镇以前的产业以工业为主,土地碎片化严重。

后续,舒星宇团队将在这里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型综合服务中心。这个中心的定位,是一个农业“大后方”的存在,不仅包含了从育种到粮食购销全产业链,还将吸引更多年轻人才加入农业职业经理人的队伍之中。

最后一步,就是在崇州当地建设一个大型的蔬菜集散地和配送中心,本地大部分蔬菜进行初加工后,可以直接供给本地企业。

“白纸作‘划’”,需要勇气,当然,也需要更多时间。

如何争取年轻人的认同感?

除了大划镇,三江地区也依然是团队的重心。前段时间,舒星宇的合作社刚刚完成20000多吨粮食交付,完成了去年的全部订单。

在位于三江街道的崇州市万茂欣欣农机专业合作社烘储中心,20套循环式烘干机轰隆隆地运转不停,粮食干燥完全不受天气影响。这里,就是舒星宇团队的“大本营”。

“我们大部分情况都是集体行动、团队作战,但也会各司其职,负责不同的生产环节。”他口中的团队,共有31个人,大多都是“90后”,最小的一位才20岁,共同代管三江街道5500多亩土地,主要种植小麦和水稻。

▲团队在三江地区承包的土地

年轻人才,是采访中他反复提及的关键词。

“规模化的社会化服务,需要更先进的设备和更智能化的技术,这也是大势所趋。”2013年,成都土地流转规模化的种植催生了规模化生产,势必需要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如无人机,用电脑采集计算数据等。在他看来,这些全新的事物,可能对于老一辈农人来说很难完成,因此需要更多年轻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加入。“我们需要不断通过一些方式方法,或是通过讲述我们年轻农业职业经理人的故事,去吸引更多对农业感兴趣的年轻人回来,为现代化农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舒星宇常常对外讲述的故事,就是以他自身经历为蓝本。这也是一名电子科技大学高材生如何从城市回到家乡农村的故事。

1992年出生的舒星宇,从小的梦想就是走出农村。18岁那个夏天,他收到了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通知书,毕业后如愿进入一家风头正盛的高精尖企业,人生轨迹笔直地铺开。然而对故乡、对土地的感情一直萦绕心头。

曾经,村里青壮年外出务工,留下了身后的土地,父亲看着觉得很痛心。老人常念叨,如果不种粮食,以后大家吃什么,粮食从哪里来?于是从2017年起,老两口一次性承包了2000余亩土地,自己拿来种粮食。这份底气,来自政策的支持。

到2019年,父母承包的土地已扩张到3000余亩,处于重新择业期的舒星宇也越来越意识到,乡村振兴是一个巨大风口。越来越多的童年玩伴和亲戚朋友都从城市回来,在越变越美的乡村中寻觅一份事业。舒星宇的舅舅就是其中之一,作为高级农业职业经理人的他,在帮助许多农户实现增收的同时,也凭借可观的收入盖起了一座新的四合院。

正逢家中几千亩小麦需要打药,在别处见过无人机撒药的舒星宇转念一想,也许自己可以试试做机械化。

▲机械化作业

专业的不对口,也让刚开始的转变困难重重,乡亲们的质疑声也从未间断。直到亲眼看到插秧机的速度是人工的近20倍、无人机精准打药既节省了药也节省了水、庄稼一天天欣欣向荣地长起来时,乡亲们的态度才有了转变。

不过,越来越意识到机械化潜力的舒星宇知道,做这一切最根本的是要吸引年轻人回到农村来。“因为高灵活度和智慧性的设备,要求操作者有更高的科学文化素养。”他也知道,在这个选择更多元的时代,只有当农业满足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时,才能让离开土地的年轻人回来。

从最开始团队的五六人到现在的31人,仅仅靠讲故事是不够的。农业职业经理人的身份,成了争取年轻人认同感的“不二法门”。

现在,算上自己,舒星宇的合作社共有7个农业职业经理人,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中。“农业职业经理人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份的认同,还有背后所享有的贷款、贴息等政策优惠,这笔钱往往会变成年轻人创业的启动资金。”

而这些“新农人”所干的事情,也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怎样让种植过程更加现代化和机械化,怎样发挥大田优势降本增效,怎样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也深深激励着他们。

▲团队工作时

他们的目标,是中国更广袤的乡村原野

新的年轻人才不断涌入,又将带来更多数字化变革。他细数,今年陆续新加入团队的五六个年轻人中,就包含了成都第一届无人机班的毕业生,他们将为数字农业发展带来更多新的思考。

但年轻人所带来的新的变革,并不意味着摒弃老一辈农人的经验。数字化农业在不断发展,也远不止机械化那么简单。

“我们做的,其实就是将老一辈的经验进行数字化。”这是舒星宇的自我总结。他举例,根据老一辈经验,如果一亩田需撒10斤肥料,有了无人机植保,可以实现高效均匀地施肥。现在,有了多光谱手段结合软件分析,可以清晰得知一亩田中哪里的作物所需肥料更多,哪里需要更少,如此精准施肥让肥效更高。

再比如,老一辈往往按照品种的全生育期来反推计算作物的生长时间。但大自然不是电脑里设定的既定程序,由于天气、温度等各方面因素,作物的生育期也可能发生变化。通过提前采集气候等建立数据库,系统通过计算分析便会算出一个更为精准的时间。“也就是说,我们既要依托老一辈的经验,又要通过数字化来帮助我们进行更为科学的决策。”

今年,除了合作社和人才驿站,舒星宇还想利用现代化设备做更多社会化的农事农业服务,而这,也意味着需要更多年轻人才加入。而数字化农业所释放出来的人力,还可以进行农产品品牌初加工,提升农业附加值,带动二产、三产发展。这也是其下一步的目标。

“我们的能量不止于此。”他分享到,除了大划镇,周边越来越多乡镇已向他们抛来了橄榄枝,希望他们去赋能、改变区域的农业发展。

不仅仅在成都,他们的目标,还放在了中国更广袤的乡村原野上。

“前期我们曾调研过许多山区,他们有优质的土地,但没有年轻劳动力,没有技术条件,也没有实现机械化,很多土地就此撂荒。”通过团队努力,把成都成熟的机械化、现代化农业经验带出去,当老一辈农人看到他们用新的更省时省力省钱的方法把庄稼种出来后,再告诉当地年轻人,年轻人就可能变成农业职业经理人,不用外出打工,而是回到家乡参与家乡建设。这也是舒星宇团队当下最想做的一件事情。

一些实践,也正在路上。例如,舒星宇团队在四川达州已展开1000多亩土地的机械化全程服务工作。刚过去时,这些土地零散分布在老百姓手中,进行土地集中后,他们不仅带去了先进的机器设备,还带去了原班人马。现如今,小麦已经播下。

他把这样的方式定义为“真正意义上的全托管一条龙”模式,除了达州,在南充、凉山等地也有试水。此外,还有“菜单式”农业,即负责农业生产环节的一部分工作,比如植保、打药等。

▲团队在三江地区承包的土地

来自成都的这群年轻的农业职业经理人,他们的能量也不止在于赋能同片区的农业发展,成都经验也在走向全国,推广到更多城市,用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例如,河北也想复制成都模式,先后来过数次学习经验,舒星宇团队也多次受邀前去为当地龙头公司做培训。

回归家乡四年有余,与土地的不断链接,让舒星宇感到既踏实又心安。在这片土地上,他也找到了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者”。空闲时,年轻的农业职业经理人经常聚在一起交流,高学历为他们带来了前瞻目光和活跃想法,碰撞出工作的新思路。

故事到此告一段落,但关于成都年轻农业职业经理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未来,相信将有更多‘我们’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年轻的我们,也是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未来。”

红星新闻记者彭祥萍图据受访者

0 阅读:5

红星新闻

简介:深度、态度、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