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仁初打了胜仗,却被罗荣桓骂得狗血淋头,这是怎么回事?
1939年,罗荣桓带着3000人马到山东“开荒”,硬是从日伪军手中啃下了一片根据地,还把队伍从3000人扩张到27万。这期间,张仁初这个“疯子将军”立下了不少战功,猛打猛杀,堪称抗日战场的传奇。1941年,张仁初在重坊打了一场大胜仗,却让罗荣桓勃然大怒。为什么一个战功赫赫的猛将会被痛批?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牺牲太大,胜利成本太高
张仁初在重坊一战,确实歼灭了不少敌人,日伪军被打得人仰马翻,甚至连坦克都没逃过。可代价呢?100多名指战员阵亡,其中大部分是经历过长征、久经沙场的老红军干部。要知道,这些人不仅是战斗骨干,还是战略资源——就像种子,能带出一批又一批的新兵。用罗荣桓的话说,“牺牲可以,但不能无谓牺牲。”张仁初的打法,硬是用血肉去填坦克,这种“猛冲猛杀”的方式,显然让罗荣桓痛心不已。
2. 战术欠妥,过于依赖“疯劲”
张仁初一向以“猛”出名,他的作战风格就是硬碰硬,火力猛、冲劲足,连敌人都害怕他。可问题是,这种打法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并不总是管用。尤其在抗战时期,我军的装备远不如日军,只有以巧取胜,才有可能减少伤亡。可张仁初却骑着“花斑豹”,手持双枪,带头冲锋。这种“拼命三郎”式的打法,虽然鼓舞士气,却也让部队付出了过高的代价。罗荣桓痛批他,不是因为他不勇敢,而是因为他太“直愣”,缺乏战略思维。
3. 罗荣桓“爱兵如子”,更重“养兵”
罗荣桓的批评背后,其实藏着他一贯的用兵哲学——保存实力、以小博大。他不像张仁初那样靠“疯劲”冲杀,而是更注重如何把有限的兵力用在刀刃上。早在井冈山时期,他就因为宁可自己穿单衣,也要确保战士们有棉衣而闻名。他始终认为,一名老兵的价值,远远超过他的个人勇气。在他眼里,张仁初的打法就是“败家子”行为,浪费了宝贵的“革命本钱”。所以,他发怒,不是因为输了,而是因为“赢得太亏”。
张仁初的“疯劲”是把双刃剑:他能打胜仗,也可能打坏仗。罗荣桓的批评,既是对他的严厉教育,也是对全军的一次警示。在抗战这个特殊时期,保存实力、以巧制胜,比简单的猛冲猛杀更重要。而这场“骂将风波”,最终也让张仁初从一个“疯子”变成了智勇双全的名将。这不正是罗荣桓真正的用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