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吴昊
2023年12月31日,白浪河东风桥上的四座象雕塑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潍坊市民们眼前。这四座象雕塑分别为位于西南角的安定象、位于东南角的朝阳象、位于西北角的迎恩象以及位于东北角的望海象,它们面容憨态可掬,带着一份眉清目秀的儒雅端方,矗立于东风桥四周。
“潍坊象”矗立在东风桥之上
据了解,这四座象雕塑的原型,为1979年春天在潍县望留公社(今属潍坊市潍城区)武家村大队出土的“潍坊象”化石,距今约10万年至20万年前,是唯一一个以潍坊命名的古生物化石。
从10万年至20万年前到公元2023年,从古生物化石到东风桥上的象雕塑,“潍坊象”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它又为何能成为矗立在东风桥上的“潍坊符号”。记者走进潍坊市博物馆与十笏园非遗文化街区,通过采访东风桥文化总顾问孙敬明与“潍坊象”雕塑成品小稿创作者赵益民,探寻“潍坊象”的前世今生。
1
“潍坊象”何以“重见天日”
“在1979年三四月阳春时节,武家村大队的社员们为灌溉麦田正在村西约400米路北下挖机井,刚挖了3米左右,就看到一些石头形状的动物骨骼。”孙敬明回忆说,当年时任潍县图书馆文物干部的杨传德闻讯立即就赶到了现场,经过考察之后逐级上报,由上级指派金昌柱(现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孙师傅(技工)、杨传德和孙敬明(现任山东博物馆特聘首席专家、潍坊市博物馆特聘研究员)共同进行现场清理发掘。
1979年孙敬明(左一)与杨传德(右一)发掘“潍坊象”的现场
十数日的艰辛劳作,让一具深埋地下十数万年的巨型大象化石终于得见天日。这具象化石体型巨大,仅门齿的最大长度就有3.05米,肋骨长1.27米。从头骨的背面看,最大横径达到1.09米,经专家考证,它生存于距今约10万年至2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晚期,代表了比南方象更为进步的猛犸象属晚期的一个新种类,研究者因此以“潍坊象”来命名这个新种属。
“大象属于猛犸象新种,我们通常所知道的猛犸象一般都分布在欧洲或者西伯利亚地区,潍坊是迄今为止发现此类种属分布的最南端。‘潍坊象’高约4米,重约6吨,属于此种形体最大者。此类大象的通常寿命在60多岁,‘潍坊象’应该在18岁左右。”回想起参与“潍坊象”化石发掘的过程,孙敬明觉得仿佛就在昨天,那时他和金昌柱两人都还是20多岁的年轻小伙,怀揣着对于考古文化的热情,一点一点将“潍坊象”化石带出了历史的沙砾,也带进了潍坊文化历史发展的历程。
发掘结束,“潍坊象”化石运抵北京,由那里的学者进行研究。随后在1984年,“潍坊象”化石的发掘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金昌柱,通过研究“潍坊象”化石,在《古脊椎动物学报》第22卷第1期中发表论文《山东潍县武家村第四纪地层及哺乳类化石》,详细介绍了“潍坊象”化石的相关内容,加深了考古界对“潍坊象”化石的重视。“潍坊象”化石作为猛犸象属化石的一个新种类,极具研究价值。为了让“潍坊象”化石能重回故土,上级派杨传德、孙敬明数次前往北京,几经周折努力,在北京学者的依依不舍下,“潍坊象”化石终于回归故里,并交由潍坊市(潍城)博物馆保管。但由于受当时技术和资金等一系列的时代局限性所致,“潍坊象”化石的修复还原过程一直延宕迟迟,因而迟迟未能面世,一代又一代的博物馆人只能将“潍坊象”化石好好保存,等待一个让它重新“出土”的机会。
直到2023年东风桥重新翻修建立,“潍坊象”因成为东风桥上四座石象雕塑的原型而备受关注。
伴随着东风桥上四座象雕塑的诞生,“潍坊象”化石将有望重现于世。“当时懵懂年轻,不但有幸参与大象发掘,而今垂垂迟暮于大象发掘出土45年之际,尚能躬逢大象立于东风桥头之盛典,可为荣幸之至。”2024年1月5日,孙敬明笑着对记者说,“潍坊象”化石的复原工作已经被重新提上日程。
2023年的11月28日,潍坊市博物馆举行“山东潍县中更新世潍坊象化石复原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如何保护、开发、利用好“潍坊象”化石资源发表了意见建议,为做好下一步“潍坊象”化石复原工作提供了科学、具体的参考依据。潍坊市博物馆将进一步完善“潍坊象”化石保护措施,尽快推进“潍坊象”化石复原工作。
2
象鞯上的风筝为何长翅膀?
据了解,东风桥上的四座“潍坊象”雕塑是以潍县老城四门的名称命名的,孙敬明称:“朝阳象,其面东方而奉朝阳,蓬勃日升,万千气象;望海象,雄踞东亚文化之都,面大海而思升腾;安定象,应泰山而寓安定、太平吉祥;迎恩象,向北京而迎首都,初心不忘。”
如果仔细观察东风桥上的四座象雕塑,能发现它们与现实中的大象有着本质的不同。
“我希望它能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让人想走进它,与它合影。”“潍坊象”雕塑的成品小稿创作者赵益民说,在参与设计“潍坊象”雕塑的过程中,自己赋予了它们许多特殊的情感。
2023年7月底,赵益民正式开始制作“潍坊象”雕塑的小稿,“朝阳象”是它们四个中的老大,也是它们四个当中让赵益民花费时间最长的一件作品。所谓万事开头难,为了让“朝阳象”尽可能达到完美,赵益民在设计它的过程中可谓是“绞尽脑汁”。
“我们通常看到类似造型的象雕塑,象鼻都是贴在脑袋上的。我看了大量的图纸,以及参考了许多优秀的象雕塑建筑,发现了这个问题。但在制作‘朝阳’的时候,我不希望把它也做成那样。”赵益民认为,既然“潍坊象”化石出土的时候还只是一个18岁的小年轻,那么这四座“潍坊象”雕塑,也应该带有几分孩子气的可爱与娇憨。所以现在潍坊市民看到的“朝阳象”,鼻子与头顶之间是有一段距离的,嘴巴微张,呈一种鸣叫的姿态,像是在跟人打招呼,也像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正迎面向你走来,展现一种自然与人文相融合之美,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同时,“潍坊象”雕塑后背上象鞯的图案也需要融入一些潍坊特色,绘制草图时,当画上绿水青山、祥云、潍坊风筝这些常见的文化元素之后,赵益民灵机一动,在潍坊风筝的图案上面,又画了一对翅膀。“作为世界风筝之都,很多外地人都是因为风筝而认识了潍坊,是风筝文化为潍坊插上了发展的翅膀,希望潍坊的经济文化未来能跟潍坊的风筝一样,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最终,这个带着翅膀的潍坊风筝象鞯得到了一致认可,它成为四座“潍坊象”雕塑共有的“文化符号”,与“潍坊象”一起矗立在东风桥上。
象鞯草图(赵益民供图)与成品
8月20日,“朝阳象”小稿完成,9月26日,四座“潍坊象”雕塑的小稿全部完成,9月27日,以白浪河水纹为灵感的“潍坊象”雕塑底座设计完成。赵益民将这些小稿交上去的那一刻,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放松感。“这跟我以往的艺术作品不同,艺术作品往往都会有很多个人色彩在里面,海阔天空任我自由发挥。但这一次是关于‘潍坊象’的命题作文,要赋予它们文化内涵与人文情怀,在细节上要与常见的象雕塑区分开来。”赵益民说,其实关于“潍坊象”雕塑的细节还有很多,例如它的眼睛是圆的,但一般的大象眼睛都是细长的,这样会显得雕塑更有神也更显萌态。此外,象雕塑的腿部动作每一只都不一样,这也体现了每一只象不同的“性格特点”与内涵寓意,这些都需要更多的潍坊市民乃至外地游客自己发掘。
“潍坊象”小稿图片(赵益民供图)
3
“潍坊象”能否成为新的城市符号?
对于很多潍坊人来说,东风桥承载了潍坊这座城市的记忆。据《潍县志稿》记载,潍县县城朝阳门和东关庆成门之间跨白浪河的桥,最早始建于金大定六年(1166),是由僧人本敬筹款而建。金泰和癸亥(1203),僧人普济化缘修建石梁七虹,数十年后被冲垮,大德元年(1297)重修石桥。
清康熙十一年(1672),潍县人陈调元在此地倡建三十余孔的石桥,名叫“青龙桥”,后被冲毁。
1934年,这个位置又建了“朝阳桥”。1948年,“朝阳桥”改名为“若飞桥”。
1965年,“若飞桥”改名为“东风桥”。
1972年,潍坊市对“东风桥”旧桥拆除,在原址启动新桥建设,1973年双曲拱大桥——“东风桥”落成,桥名由张镜远题写。
1996年,“东风桥”拓宽改建,在原17米宽的主桥两侧分别新建了两幅宽13米、长114米的副桥,桥面上方用两根不锈钢拱梁托起亚星集团球形标志,并被命名为“亚星桥”。直至2023年重建,倍增其制,回复旧名“东风桥”。
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一次的桥上多了四只“潍坊象”雕塑。
东风桥的这股“东风”,一时间让“潍坊象”热度空前。潍坊市民对于桥上四座“潍坊象”雕塑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潍坊不断进步发展的象征,也有人认为这是“四不像”。
针对不同市民的看法,孙敬明和赵益民都表示,历史蕴含与文化艺术是需要不断积淀、认知、交融与提升才能发展的,无论褒与贬,都寄托着市民对潍坊的感情,即便大家从各自的角度和审美上来评价它们,但这都是市民文化审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过程。
市民在东风桥上拍照留念
不过,“潍坊象”想要真正成为潍坊的城市符号,在包罗万象的潍坊文化中“突出重围”,还需要结合实际,将文化科普与艺术教育相结合,让更多潍坊市民能通过多角度多方面来认识、了解到“潍坊象”的古生物种属、气象物候、自然环境、文化艺术、城市沿革与之历史承载的博大内涵,接受“潍坊象”的独特性与唯一性。
文化兴趣是需要培养的,文化素养与文化追求也是随着城市发展在不断提高的,“潍坊象”不能仅仅成为一个“空洞”的城市雕塑,也不能依靠“卖萌”长治久安,应该赋予它更多的文化责任与文化价值,结合“潍坊象”化石复原工作的推动与宣传推广,借助潍坊市作为金石文化都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潍坊象”不仅仅站立在东风桥上,而是要走到人们面前,走进人们心里。
真心觉得没有原来亚星桥大气!四个象也有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