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传》:被遗忘的唐代孤忠张议潮,随莫高窟重见天日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1-10 16:40:38

北京晚报|作者洪宇

现存于法国国立图书馆的《敦煌遗书》中记载了一件奇事。

大中四年(850年),唐宣宗忽然收到沙州(敦煌)、瓜州光复的捷报。从沙州赶来的信使高进达一路从敦煌北上,横跨戈壁沙漠一路来到大唐国都长安,奉命向皇帝报捷。这是自安史之乱河西地区陷落67年后,大唐朝廷第一次听到河西的消息,没想到竟然神奇般地光复了。这让朝野上下无不震惊,群臣欢欣鼓舞,皇帝唐宣宗更是啧啧称奇,他感叹道:“关西出将,岂虚也哉。”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长安,长安城被这个惊天的消息炸开了花,自安史之乱后从没有如此轰动过。河西、沙州、瓜州、光复,迅速成为热词,充斥着长安城的街头巷尾。随着光复而来的还有一个陌生的名字,这就是带领河西人民反抗吐蕃统治的领袖——张议潮。

张议潮是谁?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并没有更多信息了解张议潮,但都觉得他肯定是个猛人。

谁缔造了归义军

作为生在吐蕃占领时期的沙州土著、本地的豪门首富,张氏家族即使是在吐蕃统治时期,也仍能在吐蕃沙州政权中任职。吐蕃统治下的沙州,一切按照吐蕃的生活习俗和政治模式复制,汉人作为二等公民,要忍受吐蕃贵族的歧视和压榨。张议潮自幼总能听到祖父和父亲口中念叨的盛世大唐,在不满与欺辱中,张议潮逐渐对大唐有了故土之情,“复归大唐,驱逐吐蕃”的种子在他心里种下。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吐蕃王朝统治集团爆发大规模内乱。在内战中,吐蕃原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趁机夺权,攻占了拉萨和大部分地区,他自称宰相将吐蕃的大权独揽,与鄯州节度使尚婢婢针锋相对。这使得河西地区成为了吐蕃边将的主战场,吐蕃军队在河西地区大肆烧杀抢掠,这一系列灭绝人性的行为激起了河西人民的反抗。张议潮觉得时机来了,他四处串联本地名门望族,释放教首和僧徒,团结各民族的抵抗势力,于大中二年(848年),揭开了起义的序幕。

张议潮迅速对本地的吐蕃驻军展开攻势,经过起义军的浴血奋战,沦陷吐蕃近70年的沙州(敦煌)地区就此光复。《补唐书张议潮传》中称:“汉人皆助之,虏守者惊走,遂定沙州”。紧接着,张议潮迅速出兵东进瓜州,攻克瓜州,建立了以汉人为主的地方政权。

他在夺取沙、瓜二州后,立即题笺修表,差遣属下前往长安向皇帝报捷。就在这遣使报捷的一年间,张议潮一边整顿生产,一边四面出击,他接连收复肃州(今甘肃酒泉)、甘州(今甘肃张掖)、伊州(今新疆哈密)等十一州。这是中晚唐时期极为罕见的一次大规模收复失地。

如此耀眼的表现,让整个长安再次沸腾,唐宣宗赐予张议潮统管河西十一州一切事务的权力,并赐名这支部队为“河西归义军”,并授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这使得归义军成为唐王朝在河西地区的一个藩镇。

天降猛人张议潮

张议潮塑像(敦煌博物馆)

面对河西地区的起义,吐蕃政权对张议潮极端敌视。不断纠集当地各种力量,对归义军发起反扑。据《张议潮变文》记载,大中十年(856年),吐谷浑莫贺土浑可汗受论恐热的指使,贸然带领大军进犯沙州。张议潮得信后,星夜点兵出击,两军在西同附遭遇后,张议潮首战便大破吐谷浑。张议潮乘胜星夜追赶了一千多里,深入吐谷浑国境内,活捉吐谷浑宰相三人,并当场斩首示众。归义军回沙州时高唱《大阵乐》,从此吐谷浑再也不敢进入河西境内。

张议潮起义后积极进攻,以安史之乱前的大唐疆域为目标,一路边打边生产。归义军所向披靡,接连攻克西域大部分领土,甚至深入到今新疆以西更远的地带,再次打通西域与中原的丝绸之路。张议潮是继高仙芝之后唯一一位如此深入西域的将领,此番征战让吐蕃在西域的势力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

张议潮起自沙州,在整个收复失地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战还要数收复凉州。张议潮从西往东打,一路败退的吐蕃守军都聚集在东端的凉州城,且凉州城是前河西节度使的治所,城池高大坚固,这成为张议潮自起义来最难打的一战。若从849年收复甘州算起,到861年攻克凉州,张议潮用了漫长的12年。

诸多残存文物、文献的记载,也部分还原了这场收复战的艰难。在敦煌出土的《张议潮变文》中,有这样一首诗形容了这次围城战的惨烈:“汉家持刃如霜雪,虏骑天宽无处逃,头中锋矢陪垅土,血溅戎尸透战袄。”《张淮深碑》中更是详细记述了凉州之战的艰苦程度,其中一句:“姑臧虽众,勍寇坚营。”可以看出吐蕃守军的势众和强大。相比之下,张议潮的蕃汉联军只有七千人,远远少于凉州守军。但就在这种情况下,张议潮愣是顶住压力,一路追过祁连山,撵到青海湖畔,生擒数百人,打得吐蕃彻底崩盘。

至此,安史之乱后丢掉的河西之地,张议潮凭借个人以及这支归义军尽数光复。他让吐蕃诸部闻风丧胆,再也无人敢挑战张议潮。张议潮为大唐收复四千里河山的壮举,也成为大唐最后的荣光。

一家独大招猜忌

随着张议潮的军功如雪花般飘向长安,唐王朝对张议潮和归义军的态度也有着微妙的变化。张议潮也懂得功高震主的危险,虽然得到朝廷认可可以得到更大的权力,但这种权力也会让朝廷戒备。张议潮很早就和同为起义军领袖的兄长张议谭商议,为了让朝廷放心,派张议谭入朝为质。

对张议潮的猜忌,在三年艰苦攻坚占领西北重镇凉州城后。朝廷并没有将凉州划于归义军的治辖内,而是复置凉州节度使,分出凉、洮、西、鄯、河、临六州为凉州节度使统辖地区。而后唐懿宗下令归义军退出凉州,从山东天平军调兵来镇守凉州,说是镇守凉州,凉州节度使的设置本身就是为了防范归义军。后又下令扩大凉州节度使和天雄军节度使的辖区,把归义军法定的十一州辖区缩小为五州。

咸通八年(867年),留在长安为质的张议谭去世,为了避免朝廷对归义军的敌意,69岁的张议潮主动前往长安为质,将河西归义军的实权交给其侄张淮深。从此归义军进入第二代领袖张淮深的治理下,而张议潮也就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最终在长安得享天年。

张议潮入朝虽然消除了朝廷对他的猜忌,但朝廷对归义军的猜忌并没有减少。作为归义军二代领袖,张淮深虽然跟随张议潮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战斗,是张议潮带出来的继承人,其思想核心还有军中威望都延续着张议潮的影响。但朝廷在张议潮死后并没有授予张淮深归义军节度使一职,这使得张淮深统领归义军有些名不正言不顺。这一拖就是二十年。虽然最终朝廷还是给予了张淮深归义军节度使,但同时又让张议潮的儿子张淮鼎任沙州刺史,在归义军内部扎下根钉子。对于朝廷而言,当归义军深陷内部权力争夺的时候,长安反而是安全的。

张议潮带给其直系亲属的巨大影响力,也为归义军日后的内乱埋下了伏笔。这支归义军和它的缔造者张议潮,在正史中只有只言片语的记载。他们躺在历史的长河中,直到道士王圆箓推开了那堵墙发现了莫高窟,此些事迹才重见天日。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莫高窟156窟)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