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非遗|绵绵竹弦伴琴声探访德州禹城京胡制作

新华社 2024-01-13 15:37:53

大美非遗|绵绵竹弦伴琴声 探访德州禹城京胡制作(2’38”)

审稿:杜 瑞

终审:孙毅飞

一读:艾思奇

正文:

[解说]一把竹琴奏清远,双弦声动万人心。京胡,灵巧的身形、嘹亮的嗓门,这款两百多年前专门为京剧而生的民族弓弦乐器,在京剧伴奏中的分量举足轻重。手工制作京胡,因其工艺复杂,制作者不仅要会木艺,还要懂音律。德州禹城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胡制作师张立,练就了一手制琴绝活,轻盈的竹竿经过二十几道工序的反复打磨雕琢后,摇身变成了音色通透、古朴美观的京胡,让这婉转圆润的绵绵弦音源远流长。

[同期]德州禹城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胡制作师 张立

大家好,我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胡制作师张立。制作一把京胡需要这么七部分组成,琴轴、琴担、千斤、琴筒、蛇皮、琴码、琴弦,由这七部分组成一把京胡。在这几部分当中最难选的、最好看的,就是琴担。比如说这个烤琴担,这个竹子,这个琴担的水分很难排出,长期的最少得朝着一年至两年之间的阴干,就在阴地不能朝阳晒劈了,阴干到一定的程度,最少得七百多天,两年以上,再经过火烤。蛇皮在剥了皮的开始,最少得干两年以上(才能用),得干透了,在制作当中它必须用水得浸泡,浸泡透了,这个皮子(蛇皮)泡欠了拉不开,泡过了就拉断,拉胀了就拉破了。说拉的这个弦真好,真好听,就是个筒子(琴筒)和皮子(蛇皮)的结合,它最好听。说整个的好不好,真好这个琴,整个的好,这是整个的工精、材优。你就是弄得精细,做的精密度好,所以我就说这把琴真好。

新华社记者赵小羽,报道员王从从、高明凯,山东报道。(完)

0 阅读:10
新华社

新华社

新闻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