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丧葬习俗,从“停灵”到“下葬”,都有哪些仪式呢?

智智说文化 2023-02-22 09:35:13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套独特文化体系。丧葬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分支,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去人们认为人死后灵魂只是和肉体分开,并未消失,而且灵魂的存在会影响生者的兴亡。于是,后人越来越重视丧葬文化,并传承至今。其实,丧葬文化更多的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传统丧葬仪式禁忌所围绕着的核心就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例如:严格的家族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等,就是再次通过尊重死者强调了生者之间的等级关系。

丧葬仪式的过程相当严谨,为了死者得以安息,生者得以庇佑,人们会把仪式中的每个环节都做到位,力求完美。在北方农村,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所以在病人生命垂危之际,便要备好需要穿戴的内外新衣,随时准备为病人穿上,不然死者会被认为“光着身子走了”。病人死后,一切穿戴整齐,便会被抬到正屋的灵床之上,称为“停灵”。如果听到有人说“停上了”,便是人已经去世并放在正屋灵床上了。

停灵一段时间后,一切准备就绪,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报丧”。报丧就是向死者的亲朋好友传达有人去世的消息,当然本村的报丧就用鞭炮,叫“报丧炮”,其他地方就要让人专门去通知了。报丧的方式各不相同,例如:东北一带用门外挂纸条的方式来报丧,纸条数量依据死者的年龄外加天地两条来定,外加的两条表示天与地,纸条在门左面为男性,在门右为女性。当然,随着交通和手机通信的便利,报丧有了更加便利的方式,也省去了不少人力。

亲朋好友接到通知后,就会前来“吊唁”,这就进入了第三阶段。亲朋好友来了,进行吊唁,也叫吊丧,吊唁之后,死者亲属要转身跪拜回礼,回礼时不能起身,不能抬头。有的地方把吊唁称为“拜祭”,亲友要送祭礼,如:香、鞭炮、纸钱等,女婿和娘家亲属要准备香、纸钱、熟猪头、熟鹅等。祭礼摆放好后,亲友按辈分进行拜祭。不过在改革开放以后,吊唁仪式已经简化了很多。尤其是在城市里,吊唁的亲友向死者亲属做简短的慰问,就算吊唁了。

在死者去世的第三天,就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入殓。“三天”的计算也是有讲究的,例如:北方农村中,死者在中午以后去世,叫做“小三天”,意思是今天不足十二个小时,也算一天。中午之前去世,叫做“大三天”,意思就是今天的时间超过了十二个小时,比较长。

在第三天,要将死者的遗体放入棺木,叫做入殓。入殓之前死者是不能见光的,一般在室内入殓或者搭一个敞篷。将死者放入棺木后,还要举行“开光”仪式,仪式要求孝子拿一碗水或者油,用一小块棉花,蘸水擦拭死者的眼睛、鼻子、耳朵和嘴。一边擦拭一边说“开眼光,看四方;开耳光,听八方……”

入殓结束后,要盖棺钉钉,钉钉之时,死者亲属要说“躲钉”之类的话,棺木钉好后,入殓仪式才算结束。

最后就是下葬环节了,就是把棺木抬到墓穴之处。在过去,棺木是要用人抬的,那时候如果死者人品不好,就不容易找到抬棺的人。当然现在都交给拖拉机和铲车这些现代化工具了。

孝子和男亲属在前,按辈分依次排列,叫“引路”,后面则是棺木,再后面就是女亲属按辈分依次跟随了。来到墓地,将棺木缓慢放入墓穴中后,亲朋好友要再次祭拜,这是向死者做最后的道别。祭拜完成后,孝子掩埋棺木,堆积成坟,将招魂幡插在坟头之上。

老李认为:在过去封建统治阶级,利用这些迷信的思想来统治人民,让人们安于现状,甘愿受压迫,把希望寄托于来世。不过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些迷信习俗已经有了它新的寓意,那就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

0 阅读:1

智智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