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束了上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大会(JPM大会)后,中国生物药企参会人员周末陆续返程。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抗体偶联药物(ADC)是此次大会关注的重点领域,科伦博泰、映恩生物等ADC研发企业负责人都出席了大会。
“JPM大会释放了明确的信号,今年我们预计会看到更多ADC药物授权或收购协议达成。”一位企业参会人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还表示,这类药物开发过程复杂,不易被仿制,高昂的定价也有望帮助企业获得巨额利润。
一位美国投资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在ADC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未来有望看到更多中国企业的产品成为潜在的收购目标。
有“生物导弹”之称的ADC作为一种抗癌疗法可以专门针对癌细胞进行杀伤,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健康细胞的损害。这种疗法并不新,早在20多年前,辉瑞研发的首款ADC药物就在2000年获得美国FDA批准。
但ADC真正“起飞”是从2020年左右开始,大量ADC药物在2020年前后获批,并且自2022年起,相关药物的交易开始增多。
分析师认为,近年来ADC的兴起迎来了“数十年的创新周期”,经历了近20年时间的发展,ADC领域出现了根本性和变革性的创新,例如药物变得更加安全有效,从而增强了行业对ADC的信心,释放了更多投资潜力。
在JPM大会首日,强生就宣布以20亿美元收购ADC开发商AmbrxBiopharma,以加强其现有的ADC管线,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预示着癌症治疗的“新时代”。
一位参会的在美上市中国生物药企商业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四天的大会期间可能还没有看到很多交易,但是大会提供了一个契机,第一季度一定会陆续有更多的交易宣布,而ADC就是一个热门领域。”
2023年,辉瑞、默克、艾伯维等制药巨头引领了ADC的收购潮。去年全球披露的ADC相关交易超过70项,也涉及多家中国生物药企的产品。潜在交易金额最高的为BMS与百利天恒达成的一项价值最高84亿美元的交易。2024年伊始,宜联生物宣布与罗氏达成一项关于下一代ADC的全球合作和许可协议,涉及交易金额达10亿美元。
“就下一代ADC药物来看,中国生物药企和全球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更加领先,因为中国公司更加努力。”资深投资人潘大为(DavidPreston)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他也参加了今年的JPM大会。
中国部分生物药企近年来深度参与ADC药物的研发。在中国已经获批的5款ADC药物中,就有一款来自中国本土生物药企荣昌生物的ADC产品维迪西妥单抗,这是一款靶向HER2的抗癌药物,于2021年6月获批上市。
多个中国企业参与研发的ADC药物也已进入后期临床阶段。科伦博泰和华东医药的ADC产品都已在国内获得审批受理。其中,华东医药从ImmunoGen引进的ImmunoGen引进的全球首创ADC新药索米妥昔单抗注射液有望于2024年获批上市;科伦博泰的一款靶向TROP2的ADC药物则有望成为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创新TROP2-ADC。
巨头疯狂押注ADC领域,也是看好这类药物的巨大的市场前景以及丰厚的利润。由于ADC药物的开发过程复杂,很难被仿制,制药商有望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维持高价,从而获取巨额利润。
以吉利德已经获批的治疗乳腺癌的ADC药物Trodelvy为例,在美国的定价每瓶超过2000美元;ImmunoGen的ADC索米妥昔单抗每瓶的价格更是超过6000美元。
根据药物市场研究公司Evaluate预估,到2028年,ADC可能占据全球3750亿美元癌症市场份额的近10%,市场规模超过300亿美元。另据研究公司MarketsandMarkets的报告,2023年ADC药物的市场价值预估约为97亿美元。
但药物的开发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成功。法国制药巨头赛诺菲上个月宣布放弃唯一一款在研ADC药物,主要由于在肺癌患者的后期试验中表现不佳。ADC还有其他的一些缺点,例如随着时间的推移,肿瘤可能会对它们产生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