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德云社的创始元老徐德亮大骂郭德纲分红不均:“一场商演,你拿40多万,分我150元,这是打发要饭的吗?”郭德纲回了他一句话,徐德亮语塞。可是没多久他做了一件轰动相声界的事情。 在北京的一角,隐藏着一家小而温馨的文化馆,它的外观不起眼,却有着一种别致的古典美。这个文化馆的主人,徐德亮,曾是名扬京城的相声演员。里面的陈设简单却充满文化气息,墙上挂着中国传统的书画,角落里放着一些老式的相声道具,如扇子、手巾等,每一件都承载着徐德亮对相声艺术的热爱与坚持。 2008年,那一年,德云社名声大噪,演出场场爆满。然而,徐德亮与郭德纲之间的矛盾也在这一年达到了顶点。徐德亮,这位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才子,曾经是记者和互联网从业者,但他对相声有着不一样的情愫。2002年,他开始学习相声,2006年,他果断地放弃了稳定的职业生涯,全身心投入到了德云社。 德云社在徐德亮的参与下,声名鹊起,票价随之水涨船高。但随着名气的增长,徐德亮的内心却逐渐积聚起不满。他感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在一次重要的商业演出中,郭德纲赚取了40多万,而他只得到了区区150元。这对徐德亮来说,不仅是金钱上的不平衡,更是对他艺术价值的忽视。他的怒火在心中如火山般蓄势待发。 2008年的一天,徐德亮终于爆发了。他在一次公开活动中,毫不留情地指责郭德纲分红不均。这一举动在相声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人为此议论纷纷。郭德纲对此做出了回应,试图平息事态,但徐德亮对他的解释不满意,两人的关系陷入了冰点。在这场风波中,徐德亮意识到,他与德云社的理念不再一致,他需要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最终,徐德亮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离开德云社。这一决定不仅是对德云社的告别,也是对自己演艺生涯的一个转折。他开始在小剧场进行单口相声表演,虽然观众没有德云社那样众多,但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满足。这些表演虽然简朴,但每次演出都充满了徐德亮对相声艺术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 徐德亮的离去,不仅在德云社引起了波澜,也在相声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他的师父张文顺,对这一事件感到非常失望。张文顺认为,徐德亮的离去是德云社的一大损失,但同时也指出,这是德云社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而郭德纲的搭档于谦,则对这件事保持了沉默,他认为这是德云社内部的事务,外人难以置评。 离开德云社后,徐德亮没有放弃自己的相声梦。他继续在各个小剧场表演,尽管观众没有德云社那么多,但他感到更加自由和快乐。同时,他开始涉足写作和开办文化馆,希望以这种方式保留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尽管时间已过去多年,徐德亮对于郭德纲仍有些许不满,但他更多的是对相声艺术的热爱。他曾在一个小剧场的后台说:“相声是我的生命,我愿意用我的方式,让它继续流传下去。” 这个故事,虽然充满了矛盾与不满,但它也反映了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与挑战。徐德亮和郭德纲的故事,不仅是两个人的矛盾,更是传统与现代,艺术与商业之间的碰撞。他们的故事,成为了相声界的一个佳话,也给后来的相声演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徐德亮的文化馆成为了他传播相声文化的新阵地。他在那里举办讲座,分享相声的历史和技巧,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前来学习。他的文化馆虽小,却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了北京的一个文化地标。 至于德云社,虽然失去了徐德亮这样的人才,但它依然是相声界的一面旗帜。郭德纲和于谦等人的努力,使得德云社继续保持着其在相声界的地位。 在这个故事的最后,我们不禁思考,艺术与商业的平衡究竟应该如何把握?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该如何生存和发展?徐德亮和郭德纲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