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宁夏姑娘耿兰俊不顾父母反对,做了国内首例“女变男”的手术,当男性器官被植入身体后,他激动地说:“我终于变成男人了!”可接下来的生活,却出乎他预料之外。 耿兰俊从小就展现出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兴趣爱好,她特别喜欢和男孩子一起玩男生的游戏。 面对儿子这样的兴趣,耿兰俊的父母感到很困惑。他们认为这都是耿兰俊任性的表现,希望他能像其他女孩子一样安静温顺。 上小学后,耿兰俊进一步意识到自己与大多数女生的不同。同学们都喜欢讨论流行歌曲、时尚服饰,耿兰俊却对这一切兴趣寥寥。 每当老师组织男生和女生分开活动时,他都倍感痛苦。耿兰俊渴望成为男生们的一员,能随心所欲地奔跑嬉戏,而不是被迫穿上貌似可爱的裙子。 同学和老师们也注意到了耿兰俊的与众不同。“你怎么跟男孩子一样?”“一个女孩子怎么可以这样?” 耿兰俊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他尽管努力想要融入女生们,但始终像个局外人。 进入青春期,耿兰俊对自己的性别认同感越发迷茫。他讨厌自己柔软的身体曲线、嫩滑的肌肤、高亢的声线,这些都让他感到极度的不适。他开始尝试穿着宽松衣服,扎着短发,试图掩盖身体的雌雅。这让他看起来愈发像个男孩子。 耿兰俊也开始主动学习一些传统上认为属于“男性”的技能,比如修电器、开车、搬重物。 他希望通过这些事情来证明自己是一个男人。可是,每当有人称呼他“小姑娘”时,耿兰俊还是会倍感羞愧。明明内心早已认定自己是男性,为何外表却与此相左呢? 这时,耿兰俊也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位跨性别者。他生理上是女性,但心理上完全认同男性的性别角色。这种身心认知的冲突让他备受折磨,也常常自我怀疑、丧失信心。 家人和朋友们并不理解耿兰俊的处境,他们把这归结为耿兰俊的变装癖好,认为只要耿兰俊愿意,就可以像其他女孩子一样生活。这给耿兰俊的成长蒙上了一层阴影。 就在2005年,国内研发出了女变男手术,但是这种手术怎么可能有人去做实验呢。 而耿兰俊无意间听说了这个消息,她非常激动,之后经过长时间的心理建设。 耿兰俊准备报名接受变性手术。 在做手术之后他将这件事告诉父母时,两位老人坚决表示反对。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的女儿变成一个男人,这在他们看来是难以想象的事。 更何况在那个年代,中国社会对跨性别者极为排斥,耿兰俊变性后可能会遭到各方面的歧视。父母恳求耿兰俊放弃这个想法,但耿兰俊的决心已定。 经过反复思考,耿兰俊选择不顾父母的反对立场,踏上了变性之路。他相信只要自己足够勇敢和坚持,就一定能够开始新的人生。这是耿兰俊对自己性别认同的最终选择。 之后她完成了变性手术,从“她”变成了“他”。 但是当耿兰俊踏入社会后,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因为是变性人的身份,许多单位都不愿意用这么一位曾经是“女生”的“男生”。 不仅是在工作方面,在恋爱方面耿兰俊也遇到了障碍。 许多女生都无法接受他的过去,纷纷与他分手。耿兰俊一度感到迷茫和自卑。然而,他还是选择热烈地去爱,并渐渐找到真心支持他的另一半。 在几年后,耿兰俊有幸被一家公益机构聘用。负责面试的老板欣赏耿兰俊的经历,认为他能成为跨性别群体的榜样。在这个公益机构工作的几年时间里,耿兰俊积极参与对跨性别者的援助,为他们争取权益。 同时,耿兰俊也逐步走进公众视野,接受媒体采访,公开讲述自己的故事。他呼吁社会大众理解和接纳跨性别群体,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这些努力获得了效果。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一个人的性别认同不应该成为被评判或歧视的理由。 经过多年奋斗,耿兰俊也终于获得了家人的理解和接纳。父母最终接受了他成为一个男人的事实。他们不再迫使耿兰俊过着违背内心的生活。兄弟姐妹也逐渐与耿兰俊建立起兄弟般的亲密关系。 耿兰俊终于可以在家中完完全全以男性的身份生活。父母不再唤他“女儿”,而改口叫他“儿子”。对于耿兰俊来说,这是他梦寐以求的结果。家人的理解支持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和自信。 (主要信源:南方都市报、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