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军队全副武装,却被一群拿长矛的非洲人打得丢盔弃甲,11000人没了,这事怎么说都难堪。
19世纪,列强瓜分非洲,意大利也想分杯羹。
可惜实力不济,去晚了,捡不到好地盘,只能盯上埃塞俄比亚这个“非洲高原上的硬骨头”。起初,意大利想用“保护国协议”占便宜,结果人家埃塞皇帝孟尼利克二世不吃这一套,直接撕破脸。
1896年,意大利派军入侵,结果在阿杜瓦战役被打得灰头土脸,赔了1000万里拉,还承认了埃塞俄比亚的独立地位。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意大利的战略失误,摆明了没带脑子。
意大利军队的指挥官巴拉蒂里将军,听说埃塞军队“人少营空”,就急吼吼地分兵三路,想来个“一口吃掉”。结果呢?埃塞军队早已埋伏好,等他上钩。
尤其是一个叫阿瓦罗姆的埃塞农民,直接把意军带进了死胡同,让其中一支部队被围得水泄不通。意大利的后勤也一塌糊涂,粮草不足,士兵连肚子都填不饱,怎么打仗?再看孟尼利克二世,人家兵分三路,主力部队后方待命,预备队随时支援,战略上高下立判。
2. 孟尼利克二世的“外交秀”,堪称教科书级别。
埃塞俄比亚打赢这仗,不是靠蛮力,而是靠脑子。
孟尼利克二世深谙列强间的矛盾,抓住法国和意大利在北非的利益冲突,争取到了法国的支持。不仅如此,他还和俄国签了军火协议,靠进口武器和军事顾问,把自己的军队从“封建部队”升级成了“近代化军队”。
可以说,这支军队不只是靠长矛硬刚意大利,而是靠现代化的步枪和加农炮打出来的胜利。
3. 埃塞俄比亚的全民动员能力,远超意大利的想象。
孟尼利克二世在国内搞了一场“战时动员大会”,号召全国百姓参战。他统一了全国的封建势力,把原本四分五裂的埃塞俄比亚变成了一台高效的战争机器。
皇帝不仅是作战指挥官,还直接任命各省的行政首长和军队司令,全权掌控局势。而意大利呢?派去的17000人里,很多人压根没战斗经验,甚至连非洲的气候都没适应,士气低迷,军心涣散。
这种对比下,输得一点都不冤。
阿杜瓦战役的结果,是意大利的战略错误、孟尼利克二世的高明领导以及埃塞俄比亚全民抗战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果。
说白了,这场仗不是“文明对野蛮”,而是“战略对失策”,“团结对混乱”。意大利被反杀,证明了一个道理武器再先进,脑子不好使一样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