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战士李陶雄中弹后抢救无效,壮烈牺牲。谁知,在战友们哀痛之际,李陶雄的遗体竟然动了。 李陶雄在1981参军入伍,被分配到中越边境一支边防部队。 1984年2月,中越边境爆发了边境自卫反击战。 李陶雄所在的边防团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天,部队遭遇敌人埋伏,陷入苦战。作为机枪手的李陶雄在危急关头发挥了巨大作用,将部队从绝境中解救出来。然而,在掩护战友转移的过程中,他中弹倒地。 李陶雄意识到子弹穿透了左胸,鲜血直流。然而年轻的战士没有丝毫惧意,咬紧牙关爬向战友所在的掩体。就在距离只有几米时,他再次中弹,这一次是腹部。 疼痛难忍,但李陶雄决心完成救援。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爬到掩体边,将带血的机枪递给战友,嘱咐他们小心敌人的埋伏。说完这番话,李陶雄终于力气耗尽,在战友们绝望的呼喊中闭上了眼睛。 李陶雄被紧急送往一处简陋的野战救护站。 年轻的军医郑英查看后判断伤势过重,已经没有生命体征。交战仍在持续,郑医生只能先将李陶雄的遗体移到一旁。战友们沉浸在深深哀痛中,然而更大的奇迹正在酝酿。 当天深夜,野战救护站准备转移。两名战士抬着李陶雄已僵硬的遗体准备离开,却发现他的手臂动了一下。 战士们惊骇地扔下担架,以为看到了鬼。郑英医生赶来查看,仔细检查后发现李陶雄竟然还有微弱的心跳和呼吸。 原来,李陶雄右肺受伤严重,大量出血造成他掉入假死状态。在转移遗体的震动中,假死状态被短暂打破。郑英意识到这是非同寻常的奇迹,决定不顾一切抢救李陶雄。 细心检查后,郑医生发现李陶雄体内残留了大量弹片。这需要举行高难度的无麻醉弹片摘除手术,风险极大。由于条件所限,郑医生无法给李陶雄麻醉。 年轻的战士在昏迷中感受到了切肤之痛,却丝毫没有退缩。他用种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熬过了漫长的手术过程。郑医生终于成功取出大部分弹片,为李陶雄续回了一线生机。 李陶雄在救护站度过了漫长的休养生息期。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他的身体仍然虚弱。为避免感染,郑医生在他体内留下了几块位置难于取出的小弹片。 这给李陶雄的复原过程带来了巨大挑战与痛苦。然而,这名顽强的战士丝毫没有退缩。他忍受着剧痛,一步一步重新学习站立行走。 李陶雄坚毅不拔的精神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一个又一个不可能成为了可能。半年后,他终于得以重返部队,继续守卫祖国边疆。 李陶雄逆转生死、重新站起的故事很快在部队和家乡传开,无不为之振奋。他成为中国军人不屈精神和对国家忠诚的楷模。 尽管弹片导致他的左半身始终麻木无力,但这名顽强的战士拒绝了医生的截肢建议。他要抗战到底,用自己的毅力打败所有软弱和痛苦。 经过数次高难度手术,所有残留弹片最终全部取出。然而,取出弹片的刀疤与疼痛将永远伴随着李陶雄,提醒他从死神手中夺回的生命有多宝贵。 (信息源:《军医手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