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农民冒死救下毛主席,毛主席留字条:“等革命成功了,你就拿着这张字条来找我!”但建国之后老农不仅没有赴约,甚至毛主席主动邀请他到北京见面,他也多次避而不见。 农民陈添裕救下毛主席,留下了一张简单的“欠条”承诺。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数次邀请这位普通农民北上相见,却始终被他谦虚地推辞。 陈老远离政治权力的纷扰,一生低调奉献,将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1929年,中国革命处于低迷时期,国民党的统治引发广大民众的不满。 23岁的毛泽东来到福建闽西领导革命,与当地群众建立了“饶丰书房”,秘密进行革命活动,积蓄革命力量。为掩盖身份,他化名“杨先生”在当地农民家中生活。 福建农村生活艰苦,贫困落后的面貌随处可见。在宁化县白沙村,佃农陈添裕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 这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青年,村里有困难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1929年秋,村里来了一位生病的“杨先生”,陈添裕二话不说地将他接到自己家中照顾。 这一住,就是三个月。陈添裕和妻子哺乳的幼子睡在炕上,自己和“杨先生”挤在炕下。他们日夜照料生病的“杨先生”,为他准备清淡可口的蔬菜汤水,用从山上采来的草药为他熬制药汁。一家人过着朴实无华的生活,却让生病的“杨先生”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就在“杨先生”的病情好转、准备离开之时,局势急转直下。敌人得知这里有可疑人员出现,大批军警前来搜捕。陈添裕二话不说背起还在瘫痪中的“杨先生”,和家人悄悄离开。 一路奔波,翻山越岭,行程艰难,险象环生。陈添裕喂“杨先生”喝水,让他靠在自己背上。丛林中,追兵的脚步声渐近,陈添裕反穿鞋子在路上留下印记,迷惑敌人的视线。崎岖山路上,“杨先生”摔下几次,陈添裕伤痕累累,却从未松开半分。 经过一个晚上惊心动魄的逃亡,他们总算脱险到达新的村庄。“杨先生”为陈添裕上药,感激他无私的奉献和挽救自己的生命。他拿出笔和纸张,写下一张纸条:“我欠你一命,等革命成功了,你拿着这张纸条来找我。”这是毛泽东在逃亡过程中落下的唯一一件实物,30年后这张纸条还完整地被陈家人妥善保存着。 1937年,全民族危难关头,陈添裕携家带口背井离乡,奔赴延安。投奔革命根据地后,他立刻投入到捐款建军、运送物资等工作中。一心只求报效革命,从不提及自己曾救下毛主席的事迹。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派人提出邀请,希望这位农民英雄来北京拜会。身在高位的伟人并未忘记,一个普通农民在危难关头无私相救的恩情。然而忙于农活劳作的陈添裕,每每在收到邀请后露出灿烂的笑容,却以种地收粮忙碌为由,推脱这份殊荣。他始终没有上京拜会毛主席,甚至53年国庆节的邀请也婉言谢绝,只派了堂弟作为代表前往。 在政治风云变幻的年代,陈添裕始终低调内敛,从不利用这段故事谋私利,只把它当成一件平常的善事。他继续在家乡耕作,将自己的经历当成睡前故事娓娓道来,教育子孙后代学会舍生取义,延续革命精神。在陈添裕这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一种民族气节,一种君子风骨。正是千千万万像陈添裕这样普通不过的人民,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信息源:上观新闻-毛主席曾邀请过哪些人国庆上天安门观礼,这位“救命恩人”为什么拒绝)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