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一个副司令路过湖北黄安时,经过老家村子,就上前敲开了自家大门,十八年未见的母亲却问他:“长官,你是谁呀?是来我家歇脚的么?” 这名副司令叫郑国仲,出生于1913年,一个小山村贫寒之家。当时正值战乱频仍,饥寒交迫。一家老小勉强维持生计,郑国仲从小生活艰苦。然而,男孩却抱着军人理想,梦想有朝一日能披甲上阵,为国尽忠。 1930年,十七岁的郑国仲离开家乡,踏上了加入红军的征程。临行前,母亲担忧地叮嘱,希望儿子三思。然而郑国仲心意已决,毅然加入了红军第四方面军。 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军旅生涯。 在红军中,郑国仲勤勉任劳,马不停蹄。数年后,他参与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跟随红军从南方到达华北。 长征途中,红军历经艰险,郑国仲也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然而,正是这一历程培养了他的意志品质。到达陕北后,郑国仲已是一名优秀指战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郑国仲奋勇抗敌,立下赫赫战功。在平型关大捷等重要战役中,他带领所部勇猛果敢,屡建奇功。百团大战中,郑国仲智勇双全,被评为模范指战员。然而在连番厮杀中,他也伤痕累累,多次英勇负伤。 1947年秋,郑国仲所在的部队奉命开赴东北,途经湖北黄安。 得知部队路线,郑国仲欣喜不已。这是离家最近的一次,他决定请求回家小住,探望生死未卜的母亲。于是,郑国仲恳请司令员准许回乡。司令员见他这些年立下赫赫战功,便慷慨准许。 听到批准的一刻,郑国仲激动难耐。他立即收拾行囊,与战友们告别,踏上归途。一路上,郑国仲思绪万千。他回想起母亲慈爱的面容,憧憬着久别重逢的情景。可长达十八年的离别,让郑国仲也隐隐感到忐忑与担心。 一个清晨,郑国仲终于回到了家乡。小镇依旧,破旧的民居,疲惫的村民。这些景象让他回想起儿时的困苦,心中充满怀念。缓步走进村子,郑国仲很快找到了自己的老宅。矮小的瓦房依稀可见当年的模样,他激动地推门而入。 然而迎接郑国仲的,是母亲淡漠的一句话:“长官,您是谁呢?是来我家歇脚的吗?”多年戎马生涯让他威风凛凛,母亲却认不出自己的儿子。一瞬间,郑国仲如遭雷击,难以置信地看着面前白发苍苍的老妇。 “妈,是我,儿子回来看您了!” 郑国仲惊喜交加,冲上前抱住母亲,热泪洒在母亲肩头。归来多年,儿子的眼泪终于留在母亲怀里。母子相拥而泣,那一刻,十八年的离别与相思尽释。 在短暂惊喜与悲苦后,郑国仲打量起了家乡。十八年未变的是村里的穷苦景象。他这才恍然大悟,自己在部队生活时,家乡依旧水深火热。而年迈的母亲只能在破屋里挣扎求生,儿女全无照应。 见到家乡和母亲时的种种景象,令郑国仲自责和愧疚。他责怪自己在部队只顾打仗,却未尽过身为人子的责任。虽说国家大事为重,但他亦不该长年不问家乡音讯。见到白发苍苍的母亲,郑国仲泪如雨下。 于是,郑国仲下定决心要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一己之力。他在随后战役中更加勇敢地冲锋陷阵,立志报效国家。终于,新中国建立那天,郑国仲激动难耐。第一时间,他安排人将十八年未见的母亲接到身边。从此,母子团聚,郑国仲尽孝尽忠,无憾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