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十六岁的孩子,他说他最爱吃糖,连名字都叫糖豆。在海拔4900多米的四川夹金山上,长征途中,尽管严寒逼人,他还穿着草鞋,脸上却总洋溢着纯真的笑容。
老班长心疼他,把自己的衣服包在他的草鞋外,再用绳子扎好。而糖豆依然没心没肺地笑着,好像自己穿的不是草鞋,而是温暖的雪地靴。
饥寒交迫中,好不容易挨到吃饭,他却把自己少得可怜的一点干菜汤分给战友,笑着说:“我有糖”,并真的变戏法似的掏出一颗糖剥开塞进嘴里,脸上浮现出特别满足的笑容。然后,孩子气地把胸前的铁皮盒子晃得叮当响,得意地告诉战友,他还有好多糖。
但是,在暴风雪中前行的时候,他忽然在雪堆旁没了声息,被风雪冻得僵硬的手里还举着一颗糖,仿佛正要剥开它,脸上似乎还带着点笑意,仿佛已经尝到那甜蜜的味道。
战友拿下他手中的糖剥开,却发现糖纸里包的只是一颗石头,再打开他那“装满糖”的铁皮盒子,倒出的全是大小不一的石头……
原来,十六岁的孩子也会欺骗;原来,那样没心没肺的笑容下,是善意的谎言。
他就这样在茫茫风雪中悄无声息地停止了呼吸,临走时,还背着一口沉重的大锅。在海拔4900多米的雪山上,他努力想追上班长,想为战友们做更多的事,可他真的太饿,太冷,太累了……
他是红军的一名炊事员,他叫糖豆,牺牲那年,他16岁。
我真的很想,很想穿越八十多年的时光,用糖装满那位十六岁少年的铁皮盒子,告诉他:
“你看,我们现在有吃不完的糖了,好多口味,你想吃哪个都可以随便挑呢……”
班长的棉衣一开始我在心里叫他“老班长”,因为那张饱经风霜的脸让我认为他是一位至少已五十岁的老人。
他叫老钱,似乎会魔法一般,潮湿冰冷的雪山上,漫天风雪中,他竟每次都能让火生起来,给饥寒交迫的战友们烧上一锅热乎乎的水,带去温暖、光明与希望。
面对寒冷、饥饿,以及高海拔带来的缺氧,炊事班的火,就是连队继续前行乃至活着的希望。可是,当寒风呼啸,冰雪漫天,火,真的那么容易点燃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暴风雪中,炊事班带的引火物全都潮了,光靠火种又怎么可能在寒风呼啸中点燃柴禾呢?
也许,老钱真的有魔法?你看他支开战友,不时从自己的上衣夹层里薅出一些灰灰的东西,很快就点燃了火焰,表情坦然而淡定。
说来惭愧,没有真正经历过寒冷饥饿的我,一开始真的没有想到,他用来引火的到底是什么。
直到他最后一次点燃篝火,在呼啸的寒风里,在纷飞的雪花里,安详地闭上眼睛,再也没有醒来……副班长扒开他棉衣的破洞,发现里面的棉絮已被掏空,只剩下薄薄两层布。
那时,我才知道,他用来引火的东西,是自己棉衣里的棉絮。为了点燃那堆篝火,他掏空了棉衣;为了点燃风雪中的希望之火,他燃烧了生命。
也是直到那时,我才知道,原来,他才40多岁。
绵密的雪,一点点飘落在他身上,脸上……最后,将他的身躯完全覆盖,就像覆盖了一座丰碑。茫茫雪山之中,仿佛再也找不到他曾来过的痕迹。
但,透过茫茫风雪,我好像看到了理想的星火始终不灭。
炊事班的故事长征的行军队伍中,炊事班亦是引路者。他们要走在队伍最前面,背着锅、柴火等重物,提前赶到下一个集结点,点火、支锅、烧水、做饭。
极寒的雪山之上,炊事班几人各司其职:班长老钱背火种和柴,糖豆背大锅,副班长不烂账背小锅,冲天炮背石磨,其余战士挑着装有粮食和炊具的担子。
原本上级传达了命令,要求炊事班减负,但为了保障战士们的生活,他们自愿坚持负重。
一口锅数十斤,石磨更是沉重,战士们缺衣少粮,饥寒交迫,更何况,这是海拔4900多米的夹金山。在这样的海拔高度,很多人都会有高原反应,负重和饥饿更会使之加剧。
我去过同样海拔4900多米的达古冰山峰顶,坐的索道,穿着羽绒服雪地靴。背包不沉,但却装着巧克力、士力架、牛肉干……随时可以补充体力,但我依然觉得冷、累。
那会儿,我曾想象过《长征组歌》中的“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到底是什么样?
此时才知道,历史远比想象更加艰辛:第一顿饭,整个连战士的伙食,竟只有一锅清可见底的干菜汤;第二顿饭,连干菜汤也没了,全连战士每个人的余粮集合起来煮汤,有橘皮、树皮、干辣椒……
第一顿饭里用来煮汤的一点干菜,是炊事班几名战士省下的口粮。
第二顿饭里的干辣椒,原本被炊事班用来煮水给战士们取暖,煮完不舍得扔掉,班长老钱把这三颗可以温暖身心,提神醒脑的辣椒分给了指导员、女战士,和扛石磨的炊事员冲天炮。
而那颗辣椒,也成为了冲天炮牺牲前的最后一口粮。
他背负着沉重的石磨,不停地向前走着,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太累、太饿了,连咽下战友塞进他嘴里的辣椒的力气都没有了,但他依然想要走下去,走下去,哪怕多走一步也好……
故事里,糖豆、冲天炮、老钱……炊事班的战士,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再也没有起来。
他们,都是最平凡不过的普通人,没有谁希望在饥寒交迫中负重前行,更没有谁想要赴死。但,为了前方的理想,为了身后的战友,他们选择了不断走下去,坦然面对牺牲。
后来,连队走出雪山,迎来了温暖的阳光,红色的旗帜依然高高飘扬在前方。只是,队伍中背着锅的人,不再是炊事班那些熟悉的面孔。
雪山深处,静立着糖豆的铁皮盒子,上面刻着炊事班所有人的名字……
雪国的篝火糖豆、老班长和整个炊事班的故事,都来自于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中的一个单元:《雪国的篝火》。
长征是一部伟大的史诗,而《雪国的篝火》只是选取了其中很小一个场景,却足以让人潸然泪下。
细节也许来源于艺术创作,但其背后却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雪国的篝火》最后用一段文字介绍了故事的原型:红三军团六师十七团一连炊事班,一共九人,姓名、生评均已不详。长征途中,整个连队,作战部队除战斗减员外没有一名战士牺牲。但九名炊事员全部长眠于雪山草地。
背铁锅拿铁勺的炊事兵也许无法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却是整个部队行进过程中顶在最前方的力量。风雪漫天中,他们点燃的篝火,是所有战士心中的希望之火。
在我看来,整个单元大约30分钟的呈现,大多镜头很克制,没有故意煽情,没有慷慨激昂,却有一种力量直击人心。
整个30分钟里,只有班长老钱在糖豆牺牲后出现过短暂的情绪失控,他用最大的悲怜喊出了那句可能大家都会觉得耳熟的台词:“他还是个孩子呀!”
在以往的影视作品或网络视频中,每当听到这句台词,我都会忍不住想笑。
但这里,却只有眼泪。
我们知道,近年来,这句话因为某种原因成为了网络流行语,“孩子”一词,也似乎成为了当代人犯错的最佳保护色。
然而在八十多年前的长征途中,真正的孩子糖豆却一边笑着说“但我可不是小孩子啊”,一边把口粮让给战友,自己默默忍受饥饿寒冷,用善意的谎言传递给战友们乐观与希望……
在悲壮的历史面前,只有尽可能真实还原当时场景,才是对先辈最大的敬意。
正是因此,为真实完整地还原长征过雪山的画面,剧组进入长白山雪山实景拍摄。
是以,我们看到的不是摄影棚里的假雪,不是后期特效,而是真实的恶劣自然环境。零下30度的长白山,风暴、冰雪,严酷如炼狱,极寒环境下的本能反应,让演员更加接近人物的真实状态,内心亦更能感受先辈的顽强不屈与奉献精神。
我不知道,糖豆短暂的一生到底有没有尝过糖的味道,但我知道,正是因为曾有无数个他,如今我们才有吃不完的糖。
我不知道,班长老钱用自己棉衣里的棉絮点了多少次火,但我知道,正是因为曾有无数个他,如今我们才再也不用挨饿受冻。
我不知道,在海拔4900多米的雪山上,漫天风雪中,缺衣少粮的红军战士如何一步步走出困境,走向希望,但我知道,正是因为他们,才有今日之中国,才有我们的丰衣足食,平安喜乐。
前路依旧漫长,但我相信,理想永远照耀中国。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之《雪国的篝火》
梦游的水原创作品,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