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月23日电(记者尹星云)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于1月20日至24日召开。会议期间,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刘岩从自身领域出发,带来关于在北京市中小学开展舞蹈艺术疗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提案。
刘岩常年活跃在舞蹈教学一线,不仅在舞蹈教学方面经验丰富,她还以舞蹈为出发点,积极拓展新的专业领域,舞蹈艺术疗愈就是她结合舞蹈与心理学探索的新领域。“在教学实践中长期与青少年学生交流时,我意识到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对教学及学生自身成长的重要性,由此逐渐关注到青少年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跟踪调研中我也发现,青少年群体中的抑郁风险也有上升趋势。”她告诉记者,舞蹈艺术在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及疗愈身体方面有着很大优势,由此她渐渐开始研究舞蹈艺术疗愈。“舞蹈艺术疗愈不仅能让青少年学生在身体状况方面有所改善,还能在气质提升、情绪调节等心理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舞蹈艺术疗愈借助舞蹈的律动和表达形式,有助于情感宣泄、释放压力、愉悦身心、找到自信,集体舞蹈还能为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提供沟通与协作的机会,增强彼此间的信任。
刘岩建议,在北京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试点推广舞蹈艺术疗愈课程,“当然,我们不是要刻意强调‘疗愈’这个词,但其起到的效果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达到‘疗愈’目的的。”
在课程设想方面,她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将舞蹈艺术疗愈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或开设专门的舞蹈疗愈选修课。课程内容可包括基础舞蹈动作、舞蹈组合、音乐感知等。为确保教学质量,建议对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舞蹈艺术疗愈的培训,或招聘具有相关背景和经验的舞蹈教师。还可与北京舞蹈学院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共享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和学习机会。
在教学场地建议方面,她认为不必开设专门的场地,可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馆、舞蹈教室或多功能活动室等,在不增加或少增加基础设施及成本的前提下,为舞蹈艺术疗愈课程提供便利的实践场所。
同时,她认为多方参与也尤为重要。鼓励家长、老师、社区等多方共同参与舞蹈疗愈的课程或活动,增强家校之间的互动与合。“比如,在学校每周设置固定课程的基础上,家长也可参与其中,陪伴学生一起在学校、在家中完成课程。在此基础上,社区也可参与其中,将此课程纳入到社区特色文化、教育活动中,比如与社区的艺术团体或文化机构合作,组织校外的舞蹈艺术疗愈活动或工作坊,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实践平台。家长、老师、社区等多方可定期开展案例分享会和经验交流会,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刘岩表示,结合北京市的实际特点和需求,在有条件的中小学开展舞蹈艺术疗愈课程是一个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举措,她也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