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报国!这次被人民日报点名的庞众望,再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面包飞满天 2025-04-19 10:34:49

编辑|面包飞满天

前言

他的人生,起点低到尘埃里,却靠着知识与信念,一步步走向光明的未来。

现在他不仅以优异的成绩在学术之路上不断攀登,更是喊出 “科研报国” 的口号。

在4月16日更是被人民日报“点名”称赞。

从破旧土屋里捡废品的少年,到攻克芯片技术难题的清华博士。从连手术费都凑不齐的寒门子弟,到代表国家站上科研前沿的青年学者,庞众望用26年的时光,写了一部现实版的“逆天改命”传奇。

苦难童年磨砺坚韧意志

1999 年,庞众望出生在河北沧州的一个小村子。这个家从一开始就被贫困和疾病笼罩着 —— 父亲患有精神分裂症,连自己的生活都顾不过来,更没法赚钱养家。

母亲下肢残疾,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处处需要人照顾。全家的生计,全靠年迈的姥姥姥爷支撑,老两口每天起早贪黑,不是捡废品,就是打零工,勉强让一家人吃上饭。

打小庞众望就特别懂事,别的孩子还在爸妈怀里撒娇时,他就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穿衣、洗漱都不用大人操心。

稍微长大点,他就开始帮家里干活,给母亲递水送饭,帮姥姥姥爷拿工具,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这些家务活,他做得比同龄人都熟练。

可命运对这个家庭实在太狠了,庞众望 6 岁那年,被查出先天性心脏病,医生说必须做手术,而手术费要好几万。

这笔钱对这个连温饱都成问题的家庭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亲戚们知道后直摇头,有人甚至劝庞妈妈放弃,说不如再生个健康的孩子。

但在妈妈心里,庞众望就是她的命根子,是这个家唯一的希望。

为了救儿子,庞妈妈拖着残疾的身体,坐着轮椅,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挨家挨户借钱。每借到一笔钱,她都小心翼翼收好,心里默默记下这份恩情,想着以后一定要还上。

凑够手术费后,庞众望被推进了手术室。幸运的是,手术成功了。这场大病让庞众望吃尽苦头,但也让他变得更坚强。

从那以后,他一边刻苦学习,一边照顾生病的父母,小小年纪就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2017 年高考,庞众望交出了一份震惊所有人的答卷:裸分 684 分,加上清华大学 “自强计划” 的加分,总分高达 744 分,成了河北省沧州市理科状元,顺利被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录取。

消息传开后,不少人主动提出捐款,想帮这个寒门学子一把。可庞众望却拒绝了:“大家赚钱都不容易,我想靠自己。” 一个18岁的少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自强不息。

清华岁月:逐梦科研

进入清华大学后,庞众望并没有因为考入名校就放松下来,他更加努力了。

清华园里的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穿梭在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之间。

在清华的日子里,庞众望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和爱情。

他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问题、一起参加活动,共同度过了美好的大学时光。他的女友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孩,两人在学习和生活中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一起为了未来努力奋斗。

科研报国

26 岁的庞众望现在是清华精密仪器系的博士生,搞学术研究真的很厉害。

读博第一年,他就跟着团队做项目,一口气申请下来三项国家专利。他研究的方向都是国家急需的航空航天技术。

他带头搞的 “微纳光学检测技术”,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封锁,现在这项专利已经用在国产光刻机上了。

他研发的便携式水质监测仪,在 200 多个贫困县都派上了用场。而且他还在《Nature》子刊上发表过论文,带着团队把 5 纳米芯片封装的难题给解决了。

庞众望深知科研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荣誉和成就,更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科技竞争日益激烈,掌握核心技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

从首片国产石墨烯薄膜的诞生,到全球首款欧盟认证医疗设备的问世,他的团队将论文从实验室写进千家万户 ,为我国石墨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谢明勇院士,1997年于德国留学深造之际,收到母校食品学院领导来函,便毅然决然归国。

针对我国果蔬加工率低、采后损耗率高的问题,他带领团队把益生菌发酵技术引入果蔬现代加工领域。

他们和庞众望一样,都将科研报国的使命扛在肩上,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和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除了科研工作庞众望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他到山区支教时,总会对孩子们说:“别怕出身低,你看我,不也从泥巴地里长出来了?”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着那些身处困境的孩子们,让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改变命运。

他总说多帮一个孩子读书,就多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在清华的一次核科普活动上,庞众望站在台上讲得特别实在:“咱们这代人,就得扛起科研报国的担子。”

技术攥在自己手里才踏实,要是总靠别人,早晚得被卡脖子。这事儿咱们不扛,难道留给下一代?这和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精

神可对不上号。” 这番话没什么华丽词藻,却实实在在透着对国家的责任。

说到这份担当,就让人想起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老院长冯冠平。当年石墨烯研究还是没人敢碰的 “硬骨头”,他一头扎进去,带着团队在这片科研 “无人区” 默默啃下了硬骨头,为中国石墨烯产业打下了基础。

结语

如今的庞众望,可谓是爱情事业双丰收。他从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研人才,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出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只要有梦想、有努力、有担当,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信源

中华网,2025-04-15,庞众望:我们这代人使命是科研报国 Z世代青年的报国之路

光明网,2024-06-17,洗澡时想出第一篇SCI?清华学子庞众望,依然不负众望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