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凯乐在看了《经济学人》的报道后耿耿于怀,在这篇报道中,该媒体声称北京市中心有几百名“流浪汉”,凯乐持怀疑态度。
凯乐认为,美国是世界上财政资源最多的高收入国家,但仍然拥有大量流浪汉,包括他所居住的波特兰市。
如果按人均收入来看,中国明显处于劣势,在北京这样一座超过2000 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怎么可能只有200多个“流浪汉”,甚至比100 万人口的波特兰市更少?
于是,他前往北京探究真相。
凯乐发布推文
按照《经济学人》报道的内容,凯乐选择了北京东城区作为考察地点,他认为东城区应该算是北京的市中心。
为了尽可能搜索更大范围,凯乐乘坐环状运行的北京地铁2号线,这样可以经过东城和西城的很多区域。
他考察的方法是:每站下车,然后步行探索,直到找到一些小街小巷,因为这里是“流浪汉”理想的城市露营地。
凯乐在北京
在北京二环路的街头,凯乐看到了相当宽敞的人行道,这里有足够的空间可以搭帐篷,但什么都没有。
凯乐认为,如果是波特兰的流浪汉,他们不会放过如此美妙的场地,包括旁边的绿化带也是不错的选择。
凯乐在北京街头
在一处人行隧道,凯乐相信他找到了“流浪汉”藏身的真正处所,因为波特兰的人行隧道里就居住了不少流浪汉。
很可惜,他还是一无所获,北京的人行隧道不仅没有“流浪汉”,还格外干净,这让他有些感动。
凯乐找到一处人行隧道
凯乐并不死心,他曾听人说北京的胡同是“贫民窟”,那里有很多穷人,有可能是“流浪汉”的集中地,于是,他兴奋前往。
凯乐穿越了很多胡同后并没有看到“流浪汉”,在他的印象中,波特兰的流浪汉不会放过胡同里的空隙和角落,人们可以轻易看到他们在里面睡觉。
凯乐在北京胡同
凯乐说:“我花了几天时间尽可能系统地探索北京市中心,试图找到在公共场所睡觉、住在帐篷或车里的穷困潦倒的人,但我什么都没有找到。”
“实际上,北京连反无家可归者的设施都没有,而在美国,我们通常会在可供行人休息的公共座椅上安装尖刺等物,防止流浪汉使用,一些绿地周围还会设置隔板。”
凯乐在北京街头寻找“流浪汉”
回到美国后,凯乐将这段神奇的经历发布在个人社交平台上。
文章发出后立即大热,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就收获了132万人次的阅读量,7600个点赞和3000个收藏。
凯乐表示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在北京市中心没有找到任何无家可归的人,即便真的有,也远没有《经济学人》声称的200人那么多。
有意思的是,凯乐的北京探险之旅并非空手而归,他仍然发现了北京的不足,那就是:
这座城市很难找到公共卫生间,就算找到了也处于关闭或无法使用状态,同时,一些隧道和许多地铁站只有楼梯没有电梯,这种情况对无家可归者不太友好。
凯乐拍摄的北京公共卫生间
在凯乐的评论区,许多网民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们表示在访问中国的过程中真的很难见到“流浪汉”,这种情况实在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洛杉矶人类学家Friendly说:“大约两周前我在深圳居住了一段时间,我也做了类似的事情,同样没有发现任何无家可归者。”
曾多次往返中国的Gary Clueit表示,20年前,许多在城市的建筑工人会在工地 附近露营,严格来说,他们不是无家可归者,他们有工作,只是暂时不能回家,不过,近年来我很少看到这种情况。
网友评论
对于这种“反常”的现象,网民们开始讨论“中国是怎么做到的?”
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中国合理的住房政策发挥了作用,中国努力实施“房子应该用来居住而不是用来投机”的理念,从而让93%的人拥有自住房,这个比例远高于美国。
中国对毒品的管控更加有效,那里没有美国这样的瘾君子。
中国拥有独特的救助文化,他们发现无家可归者时会有很多部门介入,然后将无家可归者送回农村妥善安置。
网友评论
讨论到最后,网民一致认为《经济学人》对中国“流浪汉”的报道完全是无中生有、夸大其词。
一位网民贴出了美国克拉卡马斯县、诺玛县和华盛顿县流浪汉的统计表并讥讽到:
2023年,仅一个小小的诺玛县就有超过6000人的无家可归者,比2019年大幅增加2000人,其中63%无处栖身,诺玛县不仅无家可归的人数大幅增加,露宿街头的人数也在增加。
网民张贴诺玛县流浪汉统计表
针对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有人号召:
加拿大和美国应该对中国进行案例研究并尝试运用,是时候向中国人学习了。
晒太阳的老猫
我们的流浪乞讨人员,不是都去了你们家吗?(又又要到饭了,兄弟们!)
老大虎
别说还真是,以前火车站和汽车站的大量乞丐都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