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提梁。
视频 | 网络
整编 | 紫砂中华
成交价:RMB1,150,000
北京瀚海2019春拍汪寅仙 斑竹提梁壶
读汪寅仙大师的蝉衣斑竹提梁壶,能于静气中感受生命律动之美。
此壶壶身为一圆竹段。纯净的紫泥胎散发着静谧之气,圆盖以嵌盖与壶身合为一体,盖纽为一竹段,竹段上伏有段泥巧塑的蝉衣一枚,竹段下伸展数片竹叶合于盖面上。
竹段弯曲成梁。二弯竹段塑成壶流,与提梁相映成趣。壶盖穹窿,与身筒严丝合缝,过渡自然。壶以段泥装饰以圈纹多处,疏密精当,是描摹此竹为斑竹之品类。
通体壶气息古朴雅致,静穆稳健,禅意浓浓。
斑竹提梁壶
正观此壶,静中藏有动势。壶身为竹段,竹节壶身采用倾斜的曲线,提梁把手为双枝交又,其竹稍延长线化于壶身竹节之中,给人以流畅抒怀之感。
一段三节弯竹为流,向外仲展,欲吐香茗。双枝提梁壶把节间交叉富于变化,以明接手法处理,清秀挺拔。
斑竹提梁壶
壶身装饰以陶刻刻画出斑竹之伤痕,以泥绘螺纹饰壶,在壶身上跳跃出一个个紫红色的斑点,打破单色的沉问,使壶体上増加几分色彩,平添一段人文故事。
细品此壶,其造型中由两根细竹弯成的提梁,柔中带初,动势人,使此壶增加轻盈之感,自然之风。
再观壶盖,以圆形嵌入,严丝合缝,盖而虚起,贴塑一组修竹作装饰。其竹以正、侧、反、残、嫩等姿态为之。此壶纽为段泥的鸣蝉,鸣于高枝。
蝉的脱壳蜕变常与道家羽化登仙、佛家涅槃相提并论。
《西游记》中,唐僧即是金蝉转世。李安纲先生说:“唐僧原名‘金蝉’,说明还未脱壳,不能自由飞翔;只有脱掉那层金壳,才能虚灵自在”。
壶纽,为壶之眼,一枚空蝉衣,安伏于虚空之竹段上。蝉是江南常见之虫。
斑竹提梁壶
除了以上这款斑竹提梁壶,汪大师还做过段泥斑竹提梁壶,以及它的衍生作品蝉衣斑竹壶。
斑竹提梁壶
有人说,孔子是以有为求有为,老子以有为求无为,庄子以无为求无为,禅宗以有为求无为。在一壶清茗中,茶之清苦况味,应和了人生苦途。
斑竹提梁壶
斑竹提梁壶饱含了人生故事,寄寓了高洁的操守,在一壶苦茶之外,我们不难从蝉悟出如此的感悟;蝉在经过一次次蜕皮即禅的身、心脱落的过程,彰显了新生命,振翅高飞,走向生命中的一个精彩的过程。
蝉衣斑竹壶
人生之禅与蝉有似有相同之处,看得破,方能放下,才能自在自得。以茶修行,读壶悟道。平常心即是禅,万事随缘,让一颗向善的心归于淡泊、安宁、空灵。
为表现竹子的老性和千裂,汪寅仙在竹身上刻上纤维裂痕。盖上的壶纽被作者巧妙制作成“知了(蝉)”,利用“知了”与“竹子”的音,传通了孔老夫子“知足常乐”的古训。
汪寅仙的斑竹提梁为其独创器形,被公认为佳作,曾作为其典型代表作捐赠给南京博物院。
汪 寅仙
1943 - 2018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93年 第三届)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03年 首届)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陶瓷行业协会女陶艺家分会会长
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江苏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
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名誉副会长
曾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
1943年生于江苏宜兴丁山丁南村,曾任宜兴紫砂工艺厂副总工艺师、宜兴紫砂研究所副所长等职。
1956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著名老艺人吴云根学习制壶技艺,后转师朱可心门下习研紫砂造型设计。
1959年随师朱可心成功复制南京博物院藏品《圣思桃杯》,并随文化部艺术交流展送往当时的苏联等东欧国家展出。
1979年作品《葡萄杯》选中为国家领导人出访外国的礼品。
1980年创作的《高寿梅桩茶具》获江苏省四新产品评比一等奖。
1986年作品《回方壶》获全国陶艺评比二等奖。
1986年与中央工艺美院教授张守智合作创作的抽象线条形茶具《曲壶》曾送往日本、美国等国家展出。
1990年获全国陶艺评比一等奖、国际精品大奖赛一等奖,并被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1993年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1997年出版了《汪寅仙紫砂作品集》。从艺60年来酷爱紫砂陶艺、勤奋研习,不断创新。善于将自然美、原生态注入于壶艺之中。施艺严谨,手法独特,先后设计新品有三百多件套。
2018年2月28日9时28分,汪寅仙大师,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5岁 。